特級教師是國家給予中小學優秀教師的榮譽,是改革開放以來鼓勵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的一項基本制度。進入新時期,特級教師不僅是一項榮譽,更被賦予了特別的責任與使命,在廣大教師中具有踐行教育方針、傳播先進理念、示范引領幫扶等重要作用。通常講,特級教師應該是“師德的楷模,教學的專家,育人的能手”,是中小學教師群體的優秀分子,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風向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踐行者。面對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特級教師的獨特地位。

榮譽與超越

從國際教師教育比較研究看,全世界半數以上的國家都在擔心優秀教師和學科緊缺教師的供給問題,如何培養優秀教師并發揮他們的作用,是各國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特級教師在一定區域處于教師群體“金字塔”的頂端,是從萬千中小學教師中脫穎而出的。現實中,很多教師把評為特級教師看成職業生涯的“最高處”、職稱榮譽的“天花板”,抵達專業成長的終點,失去了專業發展的動力,從此高枕無憂地度過剩余的從教生涯。這種觀點和態度實在是對特級教師這一榮譽的曲解。

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教師群體已經從追求“合格”轉變為追求“卓越”,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學習和超越自己。特級教師更應該把榮譽作為新起點,在新的平臺上實現對自己的超越。特級教師的榮譽來之不易,背后是多年在教學一線的不懈奮斗和苦苦追求,積極探索獨特的教學和管理風格。成為特級教師后,這些付出就變成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有更高的追求,對自己有更大的超越。

超越要追求一種新高度,在多年教學管理經驗中汲取營養,建立屬于自己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管理風格,最后升華為教育思想。超越要擔當一種新使命,新時代教育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趨勢,特級教師不應拘泥于單一學科,局限于一所學校的小圈子,而是要把自己的教育經驗、教育智慧發揮在振興區域教育的洪流之中,為地方教育質量的提升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超越要樹立一種新形象,特級教師在一個地方就是一張教育名片,代表著那個地方的教育高度,所以,每一位特級教師都應該有自己標志性的形象設計,讓所有人看到這個形象就會想到屬于那個地方的教育高度。當然,這不同于明星的包裝,特級教師形象背后應該是所教出的一批批優秀學生,所講授的一場場精彩報告,所發表的一篇篇科研成果,所出版的一部部學術專著。如果沒有對榮譽的超越,很難適應新時代對特級教師的期望和要求。

專業與信仰

特級教師既是一般教師,又不同于一般教師。他們應該對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發展的使命、教育思想的進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不僅把教師作為一個職業,更要把教育作為一種信仰,把追求教育境界和教育生活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2018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教師隊伍建設的中長期目標是:“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特級教師應該是教育家型教師的代表。另外,《意見》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作為新時代教師的基本要求,特級教師更須深刻理解和主動踐行。

高素質:首先表現為師德要高、師風要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教師隊伍建設發表重要論述,從做“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到“四個相統一”,所有的論述中,師德要求的分量最重,特級教師要把師德作為第一追求。師德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理念,而是一種具體行動,體現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之中,體現在與每一位學生的交流互動之中。師德師風既是一種自律,也是一種責任意識。《意見》強調,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要“突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強化教師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確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強化保障和管理。”“公辦中小學教師要切實履行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義務,強化國家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教育責任。”地位與責任對等,國家公職人員的地位代表了一種身份,國家使命更體現為一種責任,一種素質。

專業化: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40年,中小學教師從滿足教學要求不斷向專業化發展,從“能教”到“會教”,從“合格化”到“技術化”,從“教書匠”到“教育者”,都體現了教師專業化不斷強化的趨勢。新時代,教師必須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教師贏得尊嚴的前提是高度的專業化。特級教師應該是教師專業化中的“高精尖”,對教師專業的構成應該有更為寬泛的理解。傳統的教師專業建立在扎實系統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之上,這一專業構成雖然體現了教師滿足教學需要的基本素質,但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這種專業結構是不完整的。新時代教師專業化除了具備系統的學科知識,基于教育學和心理學之上的教學法以外,還應該掌握先進教育理念、科學文化素養、閱讀理解表達、信息處理應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工作面對的是學生,是一個個生動活潑、充滿無限可能的生命,研究和解決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問題是一種職責。教師的專業必須對兒童特征和兒童學習有深入的研究。教師要掌握兒童成長的規律和特性,對不同兒童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成長節奏有所研究。教師掌握學習科學的能力,就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善于學習者,不斷超越自我;還要變成學習的指導者,指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進度安排自己的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創新型:教育需要創新,但教育的創新要有教育性,不是盲目的探索。我們進行的很多教育改革,以創新的名義進行,卻往往偏離教育的常識和規律,變成轟轟烈烈的形式主義,大家都盲目跟風,這不是什么創新。教育需要守正創新,是基于教育常識、教育規律,以情懷和愛為底色,形成教育智慧。于漪老師說:“我一輩子做教師,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普普通通的一句話體現了“教師之道”:一輩子做教師,是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無限熱愛、不離不棄;一輩子學做教師,說明教師要不斷超越自己的經驗,不斷追求新的境界。教師終生學習、終生發展、不斷超越才能明白創新的意義,才可能做一個好教師。特級教師要過上一種教育生活,把教育與生命相融,把教育作為一種信仰才能談教育創新。

堅守與轉型

進入新時代,教育要面向未來不再是一種理念,而是行動上的跟進。特級教師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堅守正確的教育方向,把握新時代教育的新理念,適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堅守信念,教師的教育理念要符合時代精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每一個理念都有具體的內涵,是我們工作改進的指南,需要結合具體教育教學深刻領會。

堅守信念還要主動適應未來。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未來教育已經勢不可擋,正在加速度地進入教育領域。未來教育對教師角色的轉變也不斷提出新要求,教師必須重新認識學校、課程、課堂和學習,主動適應未來教育可能發生的巨大變化。有人擔心未來社會學校會消失,人工智能會取代教師這一職業,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預測,今天我們從事的諸多職業,都會面臨行業消失的危險。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了365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大多數職業有99%的概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教師被機器人替代的概率只有0.4%。雖然教師的職業不會被取代,但是教師的很多簡單重復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必須對當下教育的培養目標、學科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管理方式重新認識。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處理教學中類似試題命制、作業生成、試卷批閱等規則確定性、動作機械性、過程重復性的事務,教師則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富有情感性和創造性的活動。

學校之所以會存在,教師職業之所以不能被取代,是因為學校教育的功能是促進人的社會化,而人的社會化不僅是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人需要在群體中生活,促進信仰、價值、技能、情感、心理、身體等方面的發展,這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新時代的特級教師需要把握這些教育需求的變化,逐漸轉變角色。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教書育人,而是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用科學方法掌握學生學習規律,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教師要做學生信仰和價值的引領者,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知識只是一種手段和工具,要通過學習提升精神、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樹立價值。教師還應成為學生心理和情感的呵護者,在人工智能輔助下的學習,學生的心理情感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如何紓解焦慮和困惑,如何調整心態,需要教師通過情感投入、思想引領和人格影響,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新時代賦予教育新使命,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教師的觀念理念更新、教學方式變革、育人手段創新,特級教師更應走在時代前列,推動教育現代化不斷加速。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