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是抗金名將,被奸人所害,如今我們要保全他的后代”“還是我媽覺悟高”……秦腔名劇《柜中緣》在興平市東城逸夫小學的演繹下有了時代感,增加了和小學生間的親和力,看著小演員們生動形象的演出,很多學生也躍躍欲試想到臺上感受一下說著方言的秦腔劇角色。

戲曲作為集中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融合吸收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精華,展現了中華美學風范,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學校開設戲劇戲曲社團,讓更多孩子與秦腔結緣,感知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從中提升審美能力,增強綜合素養。”東城逸夫小學校長劉榮去介紹道。

近年來,東城逸夫小學圍繞“把社團活動打造成為學生熱愛學習、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和提升學校辦學特色的新的立足點”這一總目標,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在全面了解教師特長和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大力開展社團活動,成立了兒童畫、工藝美術、國畫、素描、電子琴、鋼琴、舞蹈、書法、武術、足球、籃球、圍棋、詩詞朗誦等20余個社團,努力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戲劇戲曲社團雖然才成立一年多,但卻成為東城逸夫小學眾多社團中一顆閃亮的新星。2018年3月,該校開展傳統戲曲進校園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知識,在全校200余名自愿報名參加秦腔劇海選的學生中挑選出26名學生,用每天放學后的時間,經過一個多月的排練,排演的戲曲小品《柜中緣》,在5月初興平市教育系統舉辦的經典誦讀中首演大獲成功,受到各界好評。同年12月,該校戲曲小品《柜中緣》代表興平市教育局參加咸陽市校園藝術節,獲得優秀展演節目獎;參加陜西省少兒春晚興平地區海選,獲得了唯一一個一等獎。

《柜中緣》演繹的是宋代抗金英雄岳飛之子岳雷,為躲避官兵的追捕,陰差陽錯,誤入劉家,與劉玉蓮小姐花開并蒂,喜結連理的一段佳話。《柜中緣》演出的成功,點燃了學生、家長對傳統戲曲秦腔的熱情,隨后學校又開始彩排《三滴血》選段,全校上下對傳統戲曲進校園活動充滿了信心。然而東城逸夫小學的成功并不是簡單地彩排一出傳統劇目,而是經過了前期調研思考,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實現戲曲進校園精準化,提高了戲曲進校園的工作質量。

哪些秦腔劇目適合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哪些故事學生易于接受,引人向真、向善、向美?該以怎樣的形式向學生普及戲曲知識?戲曲進校園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以社團活動帶動更多的學生對秦腔的興趣……針對這些問題,東城逸夫小學在戲劇戲曲社團活動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柜中緣》本來是40分鐘長的折子戲,但為了學生易于接受,我們改編為12分鐘長的戲曲小品,只保留了兩個唱段,還加入了一些現代用詞,比如‘覺悟高’等。”被學校聘請為社團教師的秦腔劇退休老藝人韓必慶談道。

韓必慶老先生早年任教于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在80歲的高齡走進校園教小學生唱秦腔,與教藝校有秦腔功底的學生完全不同,“這些小學生們就好比白板,需要我們一句一句她教唱腔、練身段,雖然對原劇目內容有壓縮,但我們要保留秦腔的味道,像小旦唱的‘歡音二六’‘苦音二六’就是原汁原味地呈現”。韓必慶說,能在退休后從事教育工作,繼續為秦腔的傳承發光發熱,他很開心。

“為了保障戲劇戲曲社團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靈活運用社會資源,外聘劉會林、栗娜等教師為學生授課,民間自樂班的退休老人也為我們的劇目配樂。隨著演出的成功,許多家長由原來擔心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影響學習,到現在看到孩子們取得的成績后,都紛紛支持,今年社團又多招了一個班。”戲劇戲曲社團負責教師薛啟明說。

在劇目的排練演出中,小演員們也以《柜中緣》為橋梁,不僅感受到秦腔的戲曲表演特點,還有了自己獨特的成長體驗。“我在劇中扮演岳飛的兒子岳雷,因為這個角色,我對岳飛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查閱了相關資料,為他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扮演小生的馬思悅談道。

五年級三班的楊書涵扮演的小旦是戲份最多的角色,通過這一出戲,讓她對秦腔旦角的唱念身段、表演互動、服飾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但讓她最難忘的是自己一開始表現不出來一個待嫁閨中的女子對哥哥和母親能出門的羨慕和渴望,便向愛聽戲的爺爺奶奶請教。楊書涵說:“以前女子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很難出去的,讓我試想幾天不出門會是怎樣的感受,我就體會到角色的心情了,突然覺得生活在現在好自由,好幸福啊!”

劉榮去表示,學校將一如既往堅持辦特色藝術教育,繼續在實踐中探索戲曲進校園的好途徑,在學生看戲、聽戲、學戲、唱戲的過程中,普及戲曲常識,講述中國故事,在傳承地方文化的同時引領學生用心體會秦腔故事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培育向上向善的中國好少年。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