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精神培養(yǎng)是高職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高職學生不僅要有立足新時代的必備技能,還應有新時代的人文情懷。本文從不同方面探討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yǎng),以期對當代高職語文教學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人文精神 語文教學 策略

在當今的高職語文教學中,要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提高當作重中之重,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內在精神素養(yǎng)。而如何把人文精神培養(yǎng)融入日常的高職語文教學中,是當前高職語文教學急需研究的焦點問題。

人文精神及其培養(yǎng)現狀

人文精神,即“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提倡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要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1]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它關注人性,關注人本身,注重自我存在的尊嚴,執(zhí)著于追求真理、探究生命存在的意義。簡單地說,一個人活著就要有尊嚴、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不能隨波逐流,要用聰明才智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

當代高職教育中存在人文精神培養(yǎng)缺失的問題,導致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的規(guī)劃上發(fā)生了偏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文知識欠缺,人文素養(yǎng)較低。由于就業(yè)壓力的增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育也日趨功利,學校大量刪減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課程,學生也認為學好專業(yè)技能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文素養(yǎng)無足輕重。二是價值觀扭曲。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多高職學生認為一個人的物質富裕程度就代表這個人的價值高低,經濟可以衡量一切。他們在找工作時只看工資高低,沒有利益的事情不愿意主動去做;在學校不愿意為同學、為班級、為學校做無償的事情;進入社會后,不關心、不幫助、不接觸他人,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三是很多學生沒有明確的未來規(guī)劃,更缺乏堅定的信念,做事情都是盲從,不講原則。有的學生甚至連就業(yè)都是看其他人的樣子,沒有自己的想法,這也導致很多高職學生就業(yè)后流動性很大,經常幾個月就換一個工作,不能長期穩(wěn)定地從事一項工作,缺乏認真負責地對待一件事情的品質。

以上問題說明,這些學生缺少理想與激情,價值觀趨于功利、自我化,缺少奉獻精神和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同情和關愛,情感比較淡漠。經常發(fā)生的學生犯罪案件和校園暴力沖突,就是學生缺乏人文精神教育的結果。

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策略、講究方法、加強引導,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人文精神培養(yǎng)策略

1.利用語文課堂開展人文精神培養(yǎng)

從歷年來高職院校畢業(yè)生的反饋信息來看,高職院校畢業(yè)的學生大多語言能力不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人文素養(yǎng)有待于進一步加強。[2]語文課堂是開展人文教育的第一陣地,在高職院校中專任教師和學生接觸的機會除課堂外其余時間并不是很多,所以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施人文精神培養(yǎng),要把語文知識學習和人文素養(yǎng)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目標,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挖掘漢語文學的閃光點,讓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課堂上,教師應與學生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教師在利用語文課堂開展人文精神培養(yǎng)時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說教,應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隨著自媒體的普及,學生平日會瀏覽很多情感類、社會經驗等方面的文章,若教師仍開展心靈雞湯式的說教,會讓學生覺得教學內容平淡無奇、老生常談、枯燥乏味。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立足于學生角度,從解決他們當前面臨的問題出發(fā),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應把課堂教學和社會熱點結合,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比如,在講授應用文寫作中的借條文體時,教師可引入熱點新聞中法院審判老賴的案例,在教授學生學會該文體的同時,教導他們應弘揚誠實守信的精神,否則就會面臨法律的制裁,被列入失信名單,甚至被社會媒體曝光。當學生感受到人無信不立的道理之后,再進行借條寫作時,他們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入。在講解感謝信文體時,教師可引入社會上人們互相幫助的典型事例,讓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這些都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有很大幫助。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前對授課素材精心準備,制作形象生動的課件,并利用小組討論、頭腦風暴和課堂辯論等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說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也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

2.利用經典文學作品開展人文精神教育

經典傳承千年,經典文學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夠催人奮進、發(fā)人深省。大學生正處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能受到經典文學作品的感染與指引,就能很快培育起正確的“三觀”。例如,在講解明代楊慎《自贊》詩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時,可以聯(lián)系當今社會的典型事例教育學生。同時,還可以聯(lián)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學生在制訂人生目標前先認真思考人生,用心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確立智慧人生的理念。再如,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表現了作者對生存與發(fā)展的思考,并體現了面對困難與挫折永不放棄的進取精神,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的存在,老人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在分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要讓學生深刻感悟作者關心天下勞動人民疾苦的人文情懷。可見,從經典的文學作品中都能挖掘出人文精神要素,高職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將人文精神作為學問,就是要重世道人心,第一要學會做人;第二要以天下為己任,關心世風學風,關心世道人心,這就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義。[3]

3.利用語文課外閱讀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

語文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有的高職教師埋怨現代大學生的閱讀量太少,其關鍵在于未實行有效的閱讀策略。在傳統(tǒng)教學中,都是教師列一大堆書目要求學生閱讀,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自媒體的發(fā)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方式已有了新的變化,他們更喜歡方便快捷的手機端閱讀,也更容易接受視頻、音頻等形式的資料。對此,高職語文教師應利用在線開放課程的網絡資源給學生大量推薦有益的、富含正能量的文學佳作。例如,可利用手機端的云課堂、雨課堂等教學APP給學生推薦精品短文或者形象生動的短視頻、有聲文學等作品供學生課后閱讀,隨后再在課堂上一起討論,以增加學生閱讀的有效性。當然,純文本的書籍閱讀仍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不可放棄,但要契合學生的興趣點,這樣才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另外,在各類自媒體和短視頻中也充斥著大量消極的、負面的作品,教師應在閱讀內容上加以引導,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

4.利用語文課外活動植入人文精神

大學階段學生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比較豐富,學生之間的交流較為活躍,他們之間的相互感染和熏陶比教師的引導和教育有著更高的效力。這樣一來,學校就要特別重視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植入人文精神方面的內容,并加強引導,讓學生通過活動增強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其團隊精神,學會關愛他人、幫助同學、尊重弱勢群體。高職院校可多舉行漢字聽寫大賽、辯論大賽等需要團隊合作的競賽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加強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和關心。學校還應大力發(fā)展紅十字會、愛心社等社會公益社團,使學生在課余多接觸社會、多關注社會,能及時發(fā)現一些社會問題。例如,引導并要求校內的書法社團、國畫社團等社團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在感悟藝術魅力的同時體驗人文精神。

目前,各高職院校已走過規(guī)模建設階段,正處于由內涵建設跨越到特色和品牌建設的階段,在這其中校園文化發(fā)展至關重要。部分百年本科院校已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高職院校在這一點上任重道遠,而校園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人文精神的培育。高職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使其能適應社會需求,因此,高職語文教學可為校園文化建設添磚加瓦,能更快、更有效地提升校園人文情懷及文化內涵。

綜上,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策略有很多,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切實提升當代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李春紅:《簡論高職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中國校外教育》2015年第1期,第46頁。

[2]何溯源、陸姣:《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目的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現代語文》2015年第1期,第43-44頁。

[3]周邁:《淺談人文精神的含義》,《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第83-84頁。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