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工具在新聞教學中的應用及改進
作者:鐘曉書 趙 婕
發布時間:2019-05-24 10:34: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新聞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形式,一直以來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之一。信息時代,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也對高校的新聞教學方式、教學環境和教學目標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基于大數據工具在高校新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工具 新聞教學 應用現狀 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教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SGH18V007);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科研計劃項目課題(課題編號:ZK18-34)階段性研究成果。
引 言
大數據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借助高速發達的信息交互網絡廣泛搜集和整合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產生的數據以及在社會各行各業中形成的海量數據;二是大數據可以借助信息工具,整合、歸納人們行為的一般模式,更直接地掌握人們的社會生活規律,深化人們對自身行為和社會運行的了解。新聞傳播是高校的基礎性學科,是我國培養新聞傳媒領域專業人才、搭建宣傳戰線人才梯隊的重要陣地。高校新聞教學應當順應時代進步的趨勢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大數據工具,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培養現代化的新聞傳播人才。
大數據工具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1.大數據工具對新聞傳媒行業的影響
當前,新聞生產方式和報道方式已發生了變革。傳統的新聞采編以現場采訪、圖文編輯及排版印刷為全流程,特別是新聞的圖文編輯,需要較多的時間和人工成本,不利于新聞質量的提高和宣傳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大數據模式下,新聞逐漸從零散的采編向數據化方向發展,數據新聞日益成為主流。通過互聯網平臺,每個用戶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改變了以往只能依靠電視、廣播、報刊等傳遞信息的模式,使新聞傳媒行業發展日益大眾化,更具時效性。
2.新聞報道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傳統的新聞報道主要是電視、廣播、報刊紙媒等,形式單一,內容有限,且從新聞采編到報道需要多個環節,時效性較低。而在大數據時代,各類新聞呈井噴式增長,除了傳統的新聞傳媒外,個人也能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等“發聲”,世界各地的新聞都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平臺實現即時傳播,新聞的即時性和可視性獲得空前發展,大眾化成為大數據時代新聞報道發展的方向和主題。
高校新聞教學中大數據工具應用存在的不足
1.課程設置
目前,我國有將近600所高校開設了新聞傳播類專業,具體包括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數字出版以及廣播電視等二類專業,覆蓋面廣,專業設置多樣,人才培養全面,但在課程設置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在科目設置上,對如何利用大數據工具挖掘新聞資源,如何在新聞傳播報道中嵌入大數據元素,提高新聞傳播報道的時效性,更好地吸引讀者,還缺乏必要安排。
2.師資隊伍
一方面,我國現階段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主要以“60后”“70后”為主,雖然有一批優秀的“80后”講師人才,但其主要承擔課堂教學任務,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上的話語權不夠。由于成長經歷和知識結構的限制,教學人員對大數據的熟悉程度有限,整體缺乏將大數據工具用于新聞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另一方面,我國新聞專業教師主要以理論研究型為主,缺乏在新聞媒體單位實際工作的經驗。和國外相比,我國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教師數量不多,特別缺少如何熟練地將大數據工具用于新聞教學的教師。所以,即便學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也是流于形式,致使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還要有一段使用大數據工具的適應期。
3.學科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新聞專業的學科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發展。在信息時代浪潮下,新聞學科建設也在不斷探索,嘗試將大數據工具用于教學活動,旨在培養理論功底深厚、信息技術應用嫻熟的高素質人才,但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仍缺乏成熟可行的方案。當前,我國新聞專業的學科建設主要是在原有體制框架下的調整,并沒有進行整體上的突破和創新,在如何提高大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效率方面仍有不足。
根據教育部相關統計,2017年,全國有300多所高校的新聞專業開設了與大數據工具應用相關的專業,但在教學中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并沒有多少機會真正參與并感受大數據工具在新聞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強,實踐動手能力較差,這是學科建設層面一個突出的問題。
大數據工具對高校新聞教學的改進
1.創新教育理念,加強大數據課程建設
大數據時代下,大眾化成為新聞的發展主題和方向,通過大數據工具挖掘新聞內容、創新敘事方式,是未來新聞傳媒人才需要著力發展的方向,也是應備的素質和技能。對高校新聞專業教育而言,應創新新聞專業的教育理念,從原來培養紙媒人才向培養信息技術人才轉變,教育理念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不斷開拓創新,結合信息時代大數據工具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發展趨勢和特點,編訂更貼近時代的教材。同時,高校要加強與大數據工具相關的課程體系建設,將現有的大數據課程納入必修系列,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其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大數據時代,大數據課程要貼近新聞宣傳事業的實際,通過完善課程體系設置提高學生的理論功底,加強其實操能力。例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專業專門開設了針對數據新聞報道的方向,在課程建設上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開設了輿情分析和社會計算、用戶體驗和交互設計等課程作為專業理論課的有機補充。實踐證明,中國傳媒大學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此外,一些高校還探索建立校內新聞學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特別加大了對大數據課程的開發及線上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取得了顯著成績。
2.搭建信息技術師資隊伍,提高大數據工具教學水平
師資隊伍建設是新時期加快大數據工具教學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關鍵。要將大數據工具滲入高校新聞專業教學活動,一支業務精干、能力突出、思想先進的教師隊伍是基礎和前提,師資隊伍建設要與課程體系建設相互配合。在課程體系的改革中,學校要基于現職教師的知識背景和教學能力,通過補充外聘、內部培養等形式,提升師資水平和教學能力,讓大數據課程能真正開展起來。同時,課程體系搭建也要考慮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循序漸進地調整和改革,充分考慮現有師資隊伍是否能有足夠的勝任能力,是否真正能讓大數據工具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作用。以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例,在開設了大數據相關課程以后,院系管理層從現有的教職工隊伍中選拔出一批年輕有為、精力充沛、追求進步的講師到國外參加相關技能的學習,特別是加強和新聞專業有關的進修,如計算機編程、數據可視化管理等。這些教師歸國后對院系內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出一套適合我國的大數據工具教學模式,帶動了新聞專業的整體發展。
3.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實踐型人才
新聞傳播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專業,除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外,實踐能力、實操水平是新時期培養新聞專業實踐型人才的重要內容,而校企合作能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是非常好的途徑。目前,我國有不少高校已經嘗試與當地知名企業合作,由企業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給學生一個將理論落到實處,提高實踐能力的平臺和機會。同時,引進大學生也為企業注入了新活力,讓企業在人才選拔和培養上有更多選擇,是互利共贏的舉措。2013年起,我國已有部分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與當地龍頭企業、報社以及政府部門等建立聯系,將其作為學生社會實踐平臺,切實加強校企合作。例如,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部分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每年選拔一定數量的新聞專業大學生到企業去實習,而企業則為學生提供大數據工具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對自身有更明確的發展定位。
結 語
本文從大數據工具對新聞工作產生的影響入手,分析了我國高校新聞專業教學中大數據工具應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包括課程設置、師資隊伍以及學科建設等。高校應創新教育理念,加強大數據課程建設;搭建信息技術師資隊伍,提高大數據工具教學水平;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實踐型人才,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課程設置。在大數據浪潮下,新聞專業的人才培養要充分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主動利用大數據工具助力我國新聞宣傳事業取得新的成就和輝煌。
參考文獻:
[1]俞亦赟:《淺論微信對新聞報道的影響及應對策略》,《中國報業》2018年第2期。
[2]劉偉:《互聯網時代新聞教學新思維的探討》,《中國市場》2018年第4期。
[3]鐘蘭青:《高校新聞教學要強化四個意識》,《中國報業》 2017年10期。
[4]趙樂文:《“走轉改”讓新聞報道進入新常態——淺析“走轉改”新聞報道效應與社會價值》,《中國報業》2017年第8期。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