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驗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作者:郭 佳
發布時間:2019-05-23 16:18: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學生口語能力培養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對接職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無法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元的語境和交際氛圍,“啞巴教育”占據主導,使學生口語能力培養成為空談,體驗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的真實體驗為出發點,讓學生深刻體驗和感知口語教學內容。對此,本文以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內涵為出發點,探討其在學生口語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和具體策略,以期為口語教學提供相關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驗式教育 口語能力 教學任務 真實語境
引 言
學生口語能力是借助特定詞句及語音傳遞情感的,是語言學習和應用實踐的基礎。因此,學生要運用準確、恰當的語言表達情緒、抒發情感,實現溝通交流,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口語能力。一直以來,我國采用的是應試教育,“啞巴教育”居于主位,在實踐教學中將關注點過多地放在了筆試教學上,即“寫”上,而對學生在特定語境下聽、說、讀及互動交流能力則關注較少,口語教學成為“表面工程”,未發揮其應有的功效,亟待創新。體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核心和主導,以學生的體驗為出發點,通過創設真實語境、組織多元語境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使學生能夠深刻感知和體會口語教學的魅力。
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內涵界定
從本質上講,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認為,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學習者在外界環境作用下,在切身體驗和感知過程中,自身潛力和學習自主性被激發,以此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由此可知,體驗式教學模式源于體驗式學習,是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以任務為基礎,讓學生通過活動感知和體驗語言應用的具體環境,從中識別和提取語言表達和運用的技巧,實現知識自主構建的過程。1984年美國學者科爾布在《體驗式學習:作為知識與發展源泉的體驗》中將體驗式學習過程劃分為具體經歷、觀察反思、抽象概念和主動實踐等環節,掀起了國外學者探析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熱潮,而在我國體驗式教學模式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禮記·中庸》所提出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如今,我們結合國外相關理念形成了一種更契合現代口語教學的新型教學理念和方法,旨在以體驗為主軸,讓學生在情景交流中提升口語聽說能力。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學生口語能力培養中的價值
1.創設知行合一的教學情景
體驗式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真實體驗感,是以“體驗—感知—構建”為發展路線的實踐型教學模式,其衍生于戶外拓展訓練,在現有教學目標和規劃的基礎上,努力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真實的教學情景,從而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產生體驗式情感,對口語教學內容有更為深刻的感知和理解,并以此發散思維,在思想理念和認知上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識,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創設知行合一的教學情景是關鍵,傳統口語教學之所以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根源就在于此。著名學者愛德加·戴爾曾經指出,聆聽只能幫助學習者記住20%的內容,而親身體驗則可以幫助學習者記住90%的內容。如此,體驗式教學模式是以學生體驗為核心,以寬松、自由、真實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交流和互動,從而讓學生通過參與口語實踐活動、角色扮演、知識感悟及探索等,掌握口語交際和運用的能力,深刻感知和體驗口語學習內容,并將其內化于心,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2.滿足學生自我愿望的實現
當前,傳統口語教學中仍然以教師為主導,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課堂氛圍沉悶、無趣,無法為學生創設口語交流的機會和場所,學生對知識和經驗的獲取只能靠想象,很難將知識內化于心并進行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且以“分數高低”評判學生能力的方式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打壓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體驗式教學模式以“體驗”為著力點,教師重新定位“角色”,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幫助者,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個體差異創設不同的任務情景,進行差異化的體驗式拓展訓練。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積極地參與口語學習,在參與實踐體驗的基礎上感知、反思,從而以體驗引領參與,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見,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整個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努力為學生創造寬松、自由的語言學習和交流情景,讓學生在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交流中自主探索口語知識,提升交際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重塑自信,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口語能力中的具體策略
1.創建多元的口語情景,以實現“敢說”為目的
英國著名學者波蘭尼將知識劃分為兩類,一類以文字、圖片及數字公式呈現的顯性知識;另一類為無法系統表達的緘默知識。緘默知識是通過感官體驗和感悟,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認知,其中特定的語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體驗式教學不是傳統的“你講我聽”的模式,其通過多元化語境和交流活動的創設,豐富了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創建了一個契合教學需求的語言交流情景。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需要真實的情景作為依托,在學生口語能力培養中教師要努力創設與日常聯系較緊密的口語話題,通過文字、圖片及音視頻等形式將學生引入真實語境中,以學生感興趣的現實話題為引子,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寬松、自由的口語交流環境。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聽帶動學生的說,并逐漸融入話題討論中,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交流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和傾聽學生的學習訴求,幫助學生打消畏難情緒。
2.合理創設教學任務,確保學生“能說”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在創設問題情景的基礎上、在多元化語境參與中,通過學生間及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切實感知和體驗口語學習的重要性,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夠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并進行知識的自主構建。這一過程需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具體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根據任務需求進行知識探索和實踐交流,確保“能說”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任務設置是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又要讓學生在任務解決的過程中掌握語言溝通與交流的技巧。為此,教學任務的設置要難易適中,過于簡單無法激發學生探索和參與的積極性;太難則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其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應該借鑒“最近發展區”理論,設置“跳一跳”等學生感興趣的任務,在預設教學任務之前圍繞主題,將可能涉及的關鍵詞匯、重點語句及常用句型等提前進行展示和討論,讓學生對擬定的教學任務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根據任務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確保“能說”,且說的內容契合主題,語句、詞法及表達等力求精準、到位,真正掌握“說”的能力和技巧。
3.增強口語交際體驗,引導學生“善說”
體驗式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知識傳輸,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地融入教師創設的語境中。為此,該教學模式應用的關鍵在于口語交際體驗性,即通過課文朗讀、情景再現、語義競猜、口語游戲等各類活動,讓學生深刻體驗和認知詞匯、句型及語義應用的場所、時間,靈活掌握口語表達的內涵和技巧,進而在已有語言知識及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語言的有效輸出,真正培養學生口語表達及運用技能,實現“善說”的教學目標。在口語交際體驗中,教師應該重新定位角色,及時了解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任務為驅動,通過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參與互動交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加學生語言輸出的頻率,讓其在真實的語境中感知口語表達的樂趣,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能夠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知識,提升自身口語交際能力,實現由“敢說、能說”向“善說”的遞進。
結 語
口語能力是人們交流及工作學習的必備語言技能,但口語教學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的主體性及個性化體驗被嚴重忽視,體驗式教學模式則可為學生創設互動交流的語境和氛圍,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自覺性,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切實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冰:《體驗式教育模式培養幼專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策略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5卷第1期,第176-178頁。
[2]黃衍:《體驗式教育的原理與應用研究》,學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2014。
[3]王健、王海霞:《體驗式教育在“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年第2期,第13-14頁。
[4]申海蘭:《體驗式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學位論文,海南大學,2013。
[5]宋佳玲:《體驗式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實踐》,《考試周刊》2017年第a1期,第131頁。
[6]張思思:《體驗式教育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研究》,學位論文,上海交通大學,2013。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