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教育的關鍵點,也是未來社會人才培養的需求。通過學校教育來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于學科的分設,每個學科又提出了基于學科特點的核心素養,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升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基礎和根本所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呢?筆者在此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請大家指正。

一、發現數學之美,引領學生用數學視角看世

數學核心素養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東西。如何讓學生用數學的視角看問題呢?筆者認為,得讓學生喜歡上數學,明白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關,發現數學之美,才會選擇用數學的視角看問題。

筆者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一年級的學生說出生活中和數學相關的事物,大多數學生說的都是買賣東西的時候需要用到數學,答案相對單一。于是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用的課桌和黑板是什么形狀?吃飯的盤子是什么形狀?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遠?步行需要多久?坐車需要多久……學生會從這些問題中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中事物的形狀、時間、距離等相關,進而發現原來數學是如此的“無所不在”。

當眼中的事物都可以用數學的語言表述的時候,學生就會對世界從數學的視角有了認知,比如他們會這樣描述教室:“我們的教室有前后兩塊長方形的大黑板,兩個長方形的門,26張長方形的課桌,每張桌子坐2人,共52名學生……”這樣的描述離數學近了,但還不具備數學的思維認知,需要老師再“推一把”,我們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黑板和門都是長方形,但卻不一樣?為什么課桌面要選擇長方形而不是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當學生將“是這樣”轉換為“為什么”的時候,再開始嘗試用數學知識來分析解決的時候,思維的火花就會迸發出來,讓學生認知的世界與數學元素對接,以后在學習和生活中才能自然而然地運用數學思維。

二、手腦并用,在思維訓練中積累數學智慧

思維是需要訓練的,而數學思維則是要在數學知識的積累基礎上有意識地進行專門的學習和訓練。在數學思維的訓練中,教師可以借鑒奧數的相關知識和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但不覺得難而不想學。

筆者在教學中運用簡單的題型來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通過幾類數學思維來表述,如求同型、求異型、遞進型、逆反型、激化型、類比型、轉化型、系統型等。如求異型,在低年級除法學習中,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從A地到B地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各需要多久?價錢分別是多少?當學生算出各類交通的費用和時間的時候,筆者還會繼續引申,如果你的工資一個月是3000元,你假期需要從A地到B地度假3天,你會選哪類交通工具,學生們給出的答案豐富而多彩,也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是需要數學智慧的,而數學思維就是開啟智慧的那扇窗。

三、實踐拓展,在問題解決中發展思維深度

數學思維的培養和滲透,往往伴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最終都是要將知識內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對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往往決定著給予學生運用思維,提升能力的機會的不同。

時代在變,如果我們還簡單地向學生提出“雞兔同籠”的問題讓他們解決,只會從知識層面加強學習,卻很難在思維能力上有所鞏固,因為這道題離他們的生活有點遠。筆者曾在寒暑假給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無論你是外出旅游還是在家,請詳細記錄每次外出的交通費用、餐飲費用,在假期結束后統計出總數,再算出占當月家庭支出的比例,如果再將這些開支的3倍給你用作新學期的零花錢,你會買必需品,還是作其他選擇?不同的學生看到這道作業都非常感興趣,作業讓學生運用了數學統計、數學運算、數學分析、直觀想象等,所有作業中涉及的數都不是固定的,都是學生自發統計計算的,每一個數都是那么的特別,每一份數學作業都是那么的獨一無二,展現著學生的個性,閃現著學生數學思維的光亮。

眾所周知,在數學教學中教知識容易,但教方法、教思維卻不容易,但正是因為不容易才愈發顯得珍貴,為師者就是要將那些自己掌握的閃光的珍貴的東西教授給學生,在數學思維的培養教學之路上,筆者愿同各位同仁一起砥礪前行,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