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課堂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冀海騮
發布時間:2019-05-21 09:18: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要使學生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完善人格。由此可見,教師在美術課堂上要使思想品德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最終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高中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的關鍵時期,美術課在高中的教學中雖然課時不多,但它對學生道德修養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健康三觀的樹立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精心備課,將德育不留痕跡地融入美術知識中
美術教師在平常的備課當中,經常會準備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東西,如畫材、圖片、音像資料、雕塑、典故等。經過教師的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挖掘所教授知識中蘊含的正能量,同時加上教師的授課技巧和經驗,或重點分析,或點到為止,或課后網上自學等,輕松而不留痕跡,用真善美的甘霖滋潤學生的心田。
二、改變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傳統的美術課堂把傳授技能作為教育目的,一支粉筆和一本教案就是課堂的全部,而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根基的這一理念。教師在進行填鴨式、灌輸式的知識與技能傳授時,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和學生對美好事物感知的渴求,致使學生在呆板的復制過程中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從而使美術課堂和思想品德教育兩張皮。因此美術教師應在現在的高效課堂教學中,實行獨學、對學、群學,通過學生間的分工合作,一起完成美術作品。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而且使學生以后進入社會能無障礙地與人交流溝通、合作共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德育的洗禮。
三、運用多媒體,學生更樂于接受
傳統美術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是被動地接受。這種僵化的教與學,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學生完全是被動地學習。而我們所處的這個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使美術課堂變得妙趣橫生,信息量巨大,雖相距千里、相隔千年,學生亦可如穿越般身臨其境,“小課堂”拓展成了無限廣闊的大課堂,讓美術學習變得有趣、生動、形象,多媒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更容易從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中提煉出真善美,進而教師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四、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日常的美術訓練中
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顧全大局、團結合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集體主義觀念等。只要美術教師將課堂設計得科學,美術訓練的課堂依然可以成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沿陣地。在繪畫、雕塑、工藝品制作、集體創作等技能訓練過程中,德育的養分會不知不覺滋養每個學生。
五、活動中加入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的各種活動一般都有美術的參與,如端午節、建黨節、國慶節等,美術教師可在學校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學生進行書畫比賽、制作教室墻報、手抄報或者照片展等,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一展所長,既讓學生樹立了自信,謳歌了社會的真善美,同時也讓學生認識了社會的正能量。在學校的“最美教師”“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美德少年”“優秀團員”等德育宣傳中,美術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圖文并茂的布置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學習先進,謳歌祖國現在繁榮昌盛的大好形勢,憧憬祖國的美好未來。
六、在鑒賞美術作品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美術作品具有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和審美功能。在鑒賞西方油畫時,如達利的《內戰的預感》,感受作者反對內戰,熱愛和平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鑒賞中國文人畫時,給學生講中國文人畫家的“詩言志、畫言志”, 即任何書畫作品都是作者當時思想情感和心態的外在反映。比如,鄭板橋最擅長畫竹子,他就將自己關心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其作品中的一枝一葉、一筆一畫等,而今看來依然感人至深。齊白石改革國畫,首先將白菜、蘿卜、螃蟹等普通事物畫進國畫中,表現了自己樸實、樂觀和知足的心態。
總之,高中美術課堂中德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主要是美術教師要與時俱進,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將美術學科的特點和學情靈活運用,引導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師預設的情感氛圍,由衷贊揚社會的真善美,摒棄假丑惡,形成積極健康的三觀。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丹鳳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