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變“不愿”為“愿”——談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作者:蒲偉萍
發布時間:2019-05-21 10:31: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實錄】
在一節中班的美工區活動中,孩子們都在裝飾自己制作的傳聲筒,其中一個幼兒和老師的對話如下:
糖糖:老師,小宇不借水彩筆給我!
老師:小宇,你為什么不借水彩筆給糖糖呢?
小宇:我不愿借給他,我奶奶說不能借給別人。
老師:小朋友要互相幫助,你借給他吧!
小宇:不!
老師:你不借算了,我們借別人的。
于是,老師找其他小朋友借了水彩筆。
【案例評析】
案例中小宇不愿借水彩筆給糖糖,是因為奶奶告訴他不能借,當然奶奶也許是因為怕筆弄壞了或弄丟了。在幼兒園里,經常會遇到一些幼兒不愿意把自己的東西與小朋友分享,大多數原因是家長告訴他們“不能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小朋友”。其實家長這樣做,并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當幼兒出現“不愿”的行為時,老師應該抓住關鍵時機,有目的地對幼兒進行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然而,案例中的教師卻白白失去了一次教育引導的好機會。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捕捉教育時機,適時地對幼兒進行正向、積極的引導,幫助幼兒克服主觀上“不愿”的行為,進一步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所以幼兒階段的教育除了要傳播知識、訓練技能、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外,還應注重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提高其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教育措施】
在幼兒園生活中,絕大部分時間是游戲與生活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良機。因此,教師除了有目的、有計劃地在活動中對幼兒加強常規常識教育外,發展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因時制宜,在具體的情境中發展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除刻意設置教育情境外,教師要在具體情境中善于捕捉教育時機。上述案例中,教師完全可從多個角度引導小宇,例如:“奶奶為什么不讓你把水彩筆借給小朋友呢?”“借給小朋友為什么會壞呢?”“我們可以讓他小心一點,借給他試試,看會不會壞,好不好?”如果小宇把水彩筆借給小朋友,老師可以讓他看看水彩筆到底有沒有被弄壞,讓小宇通過親身體驗來感知“原來水彩筆可以借給別人,也不會被弄壞”。另外,還可以讓他看看小朋友用這支水彩筆畫的作品,讓他體驗到幫助別人也可以獲得快樂。
二、移花接木,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除了在具體情境中,培育幼兒親社會行為之外,還可以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充分利用移情手段來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我們老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幼兒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從而產生親社會行為。如案例中的老師可以對小宇說:“你看你畫的畫多漂亮呀,糖糖也想畫這么漂亮的畫,但他沒有水彩筆,多難過呀!要是你能把水彩筆借給他,或許他就能畫出和你一樣漂亮的畫。”如果小宇聽到老師的贊美,肯定會抑制自己的消極行為,主動把水彩筆借給糖糖。在幼兒活動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教育時機,適時地對幼兒進行正向引導,讓幼兒學會換位思考,體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幫助幼兒克服主觀上“不愿”的行為,進一步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三、針對幼兒已有的親社會行為及時強化鞏固
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無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需要得到認可。因此,精神獎勵對鞏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恰當地運用表揚、獎勵等正向強化教育手段,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兒的消極行為,有效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假設案例中小宇主動把水彩筆借給糖糖,當這種親社會行為發生的時候,教師要及時表揚,進一步強化幼兒的積極行為,使幼兒獲得積極反饋,逐漸達到鞏固親社會行為的目的。
相信教師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能夠糾正一些幼兒的消極行為,使其學會主動分享和幫助他人,更好地發展親社會行為,適應幼兒園和社會生活,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增強人際溝通的自信。
作者單位 陜西省麟游縣官坪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