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調整策略 構筑高效課堂
作者:蹤家青
發布時間:2019-05-21 09:48: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丟失靈魂的課堂只會徒有其表,質量堪憂,因此教學前要根據學生來確定教學目標。教師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學習力,心理感受都必須一清二楚,其次教師要統籌考慮學生、教程、活動性質,以此來調整教案,做好頂層設計。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中應該有計劃地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實證明情境越是新穎,越能抓住學生的心,在情境問題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滲透。因此設計貼合教學內容的趣味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手段。
案例1:“圓的周長”。為了激活思維,鞭策創新,設計如下:老師先讓學生拿出矩形學具(一個為長方形,一個為正方形),引導學生思考各自的周長算法。學生回答:“可以用刻度尺測量,然后用周長公式計算。”
老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此時鼓勵創新、探索未知。所謂創新就是求出新圖形——圓的周長,鼓勵學生設法求出圓的周長,旨在暗示學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陡然提出圓的周長時,學生很茫然,立即轉入深思狀態,因為首次出現曲邊,學生遇到的新狀況會與原始認知產生沖突,思維活動進入活躍期,學生會迎接挑戰,想方設法解決新問題。有的學生提議,先在圓片上找好起點,然后在刻度尺上滾動一圈,圓邊碾壓過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老師鼓勵學生的做法,然后讓學生嘗試求黑板上圓形的周長,此舉意在制造第二次挑戰,提高問題難度,觸及問題本質,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實現思維的跨越式發展。無計可施時,他們會群策群力集體商議對策。
教師乘機引導,讓學生畫出不同大小的圓,觀察是什么因素決定圓周大小,學生說:“直徑與周長成正比。”此處,教師把“圓的周長”的高難問題降級為適合學生探究的直觀淺顯問題,釋放了自學自修的巨大空間。課堂交流和探究交互推進,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教學鎖定目標構設活動骨架,將學科知識學習與操作活動完美結合,師生共同參與,增強課堂凝聚力。
二、活用文本資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教材的素材是固化的,教師若照本宣科勢必會處處掣肘。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活用教材,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方案,營造有趣的教學活動,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生活化、形象化,降低難度和接受門檻,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動機,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純正的數學。
案例2:教學“搭配”內容時,設計“T臺時裝秀”活動。出示情境,后臺衣架上有3件上衣和2條短褲,請學生自行搭配走秀。選6位學生出場,每人著裝都不相同,并說明自己的搭配方案。師總結提問:“3件上衣和2條短褲共有幾種搭配?”生回答:“6種。”在肯定答案的同時繼續增加難度,加入2件裙子,學生算出搭配方案為12種。
教師將古板的搭配轉換為時裝秀的形式,強化了直觀性,增強了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納了搭配的內涵,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發展。
三、注重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自我鉆研。因為自已發現的東西,印象深刻,而且也能融會貫通,曉其要旨。發現真理的最佳途徑就是動手操作、用眼觀察、用手感觸、用心感悟。
案例3:以“5以內的數的分與合”教學為例,老師先讓學生拆解3個〇為兩堆。學生有的分為1和2,有的分為2和1。
老師提議將所有方案不重不漏有規律地展示出來,學生合作探究,先把1個〇置于左邊,其余3個置于右邊,然后每次從右邊勻出一個到左邊,就成了(1,3)(2,2)(3,1),反之則為(3,1)(2,2)(1,3),老師鼓勵學生的做法。
教師設計擺弄〇的動手操作活動,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可視化,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學生在操作中發現、思考、推演、吸收、消化,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
總之,只要勇于開拓創新,在課標的框架內調整策略,就能使教學更加符合時代需求,充分挖掘教學資源的潛在價值,在傳授知識時注重能力鍛煉。
作者單位 江蘇省沛縣鹿樓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