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直觀想象能力 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寧耀斌
發布時間:2019-05-21 09:29: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6~12歲正是培養學生直觀想象能力的關鍵期,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遵循數學學習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抓好這個關鍵期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是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關鍵一步。
一、借助圖像,感知數量關系
從該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借助圖像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直觀感受數量關系,從而逐漸向想象過渡,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是發展核心素養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步驟。
例如:在教學“千克與克”時,我會在課前為學生準備生活中常見的雞蛋(60g)、蘋果(200g)、香蕉(100g)等圖片,并在圖片下方標注每份的質量,再準備幾張空紙板設置問題:想要1千克的某種食物應該怎樣拿?請將食物圖片貼在空紙板上。在課上我會先讓學生觀察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某樣東西多重就是在描述它的質量,而質量的單位有千克(kg)和克(g),讓學生對千克和克有基本的了解,再為學生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100克和1千克到底是多重。向學生提問題,讓學生自主拼湊出1千克的重量,這不僅讓學生感知了數量關系,更便于培養其直觀想象能力,也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討論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了核心素養。
二、割補化歸,理解位置關系
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進行割補化歸,讓學生在分析圖形時,將復雜的圖形進行割補平移,把不規則的圖形轉化為規則的、學生了解的圖形,再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這一節時,課前我會讓學生準備好剪刀和喜歡的卡紙。在課上先為學生講解規則圖形的求解過程,再向學生展示較簡單的不規則圖形,讓學生先分析這是什么圖形,如何解決和該圖形有關的問題。經過觀察學生對于不規則圖形的認知有些困難,這時我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卡紙和剪刀剪出黑板上的圖形,詢問學生裁剪出該圖形的思路,那么裁剪的思路是不是可以應用到問題解決過程中呢?以此為學生打開思路,將不規則圖形進行割補化歸,分割成規則圖形再解決相關的問題。再為學生展示較難的圖形,一點點增加圖形的難度,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不規則圖形進行割補化歸,幫助學生轉化觀察角度,進一步理解圖形的位置問題,從而找到一種簡單便捷又有效的解決途徑,這是幫助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動手操作,開展創新實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想要真正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熟練地應用到生活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創新實驗,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例如:我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這一節時,為了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知識,我會在課前準備好一些教學用人民幣。在上課前我將學生分成四組,每一組又分為買家和賣家,給每組學生100塊的教學用人民幣。再在黑板上布置下第一個任務:請每一組的同學在該組的賣家那里購買一把教學用尺,并詢問賣家應該找零多少?為了鼓勵每位學生積極參與,我會設置獎勵來鼓勵答得又準又快的同學。接著出示新的任務:請每位同學正好花光手里的零錢去購買物品,要求買的物品種類豐富。此時學生開始嘗試各種購買方式。學生會先進行簡單的想象,再進行動手操作直觀辨析哪種方法購買的物品種類最多,從而找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在一次次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開始不自覺完善自己的想象能力,發展了核心素養。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創設實驗環境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開展創新實驗,從而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的直觀想象得到落實驗證,這不僅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也幫助了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自主進行想象,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
小學生目前的年齡階段正是利用直觀想象來進行思維活動的主要階段,直觀想象是促進學生思維積極化的一種手段,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用直觀手段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幫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廣西玉林市玉東新區玉東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