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小學中段詞語教學時機的把握
作者:楊淑娟
發布時間:2019-05-20 14:59: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正確理解詞語是閱讀的基礎。到了小學中年級以后,雖然學生的詞匯量日益增長,但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現錯誤。在這種情形下,教師應把握好詞語教學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以提升詞語教學效果。
一、在理解錯誤時多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學生在理解詞語的時候出現錯誤是難免的。當學生理解錯誤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理解的情況,提出恰當的問題,鼓勵學生結合語境多一些思考,想想自己的理解到底對不對。這樣一來,在聯系上下文語境或者生活語境的過程中,學生將會獲得對詞語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掌聲》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21課的課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她不再憂郁,開始和同學們交談,游戲……”當我問學生是如何理解“憂郁”一詞的時候,有學生說:“小英從此以后做什么都不再猶豫,敢于大膽地和同學們一起玩耍了。”學生是把“憂郁”當作“猶豫”了,這是一種明顯的理解錯誤。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憂郁”一詞的意思,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并從中找出描寫小英“憂郁”的句子。學生們找出了“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教師接著追問道:“小英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她怕別人看不起她,她很自卑,給人一種憂郁的感覺。”教師繼續問道:“那憂郁與猶豫,意思一樣嗎?”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明白了“憂郁”主要是指心情不好,不開心;而“猶豫”主要是指做事情不夠果斷或者是對事情還沒有考慮好。這樣,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會得深刻而透徹。
由此可見,當學生出現對詞語錯誤解讀的時候,教師要善于通過恰當的問題引領,使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此教學,學生們不僅理解了詞語,而且走進了人物內心,獲得了對課文內容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二、在難以區別時多辨
到了中年級以后,隨著詞匯的增多,出現了許多讓學生感到難以區別的詞語,這就給學生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教學時,教師應避免灌輸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就這些詞語展開辨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之間的區別,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孫中山破陋習》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24課的課文,課文結尾處有這樣一句話:“他首先廢除的就是這個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在學習這段話的時候,有學生質疑:為什么不用“破除”這個詞語呢?面對學生的質疑,我讓學生就這兩個詞進行辨析比較,說說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對兩個詞語作了詳細的比較。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這兩個詞語的意思雖然非常相近,但是它們的應用范圍卻不一樣,真正明白了詞語的內涵。
由此可見,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難以理解與區分的詞語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就詞的本意以及運用范圍進行辨析比較,就會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對詞語的理解也會全面而深刻。
三、在認識粗淺時多究
在閱讀過程中,由于思維惰性或者自身閱讀經驗不足,學生在詞語理解方面難免會出現認識膚淺的狀況。在這種情形下,教師要善于通過有效問題的引領,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爭論的故事》是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第25課的課文,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兄弟倆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在學習“爭論不休”這個詞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詞語的理解。有學生說:“‘爭論不休’就是一直吵的意思。”有學生說:“‘爭論不休’是一直辯論的意思。”學生雖然說出了“爭論不休”這個詞語的大概意思,但實際上理解還是較淺的。為了使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真正走向深入,我順勢說道:“你們的理解不錯,但是能具體說一說嗎?你知道‘休’字在這里表示什么意思嗎?大家可以查字典真正了解一下。”這樣一來,學生借助字典明白了“休”是停止的意思,“爭論不休”就是一直爭論,不停止。學生們對“爭論不休”這個詞語的理解也真正走向了深入。學生理解詞語的渠道是多樣的,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引領學生采取多種方法加深理解。
總之,在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不是雞肋,也不是擺設,而是學生正確解讀課文內容的必要途徑。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詞語教學的時機,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詞語,讀懂句子,為提升閱讀學習效果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