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作者:鄒建娥
發布時間:2019-05-20 10:51: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起點不同,會直接影響其日后的成長與發展,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行的背景下,若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能適應現代化教育的變化,就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現階段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跨度各不相同,針對跨度較大的內容,學生大多難以自行銜接,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脫離。而本文則主要以小學數學中“圓的認識”為例,針對關注學生學習起點的方式進行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見解與思考。
一、關注技能起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授“圓的認識”這一課時,大部分教師會加強對于學生技能方面的理解與認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指導學生用圓規畫圓之前,引導學生利用有效的辦法嘗試著畫圓,保證圓的弧度與完整性,針對每一種畫圓的方式,總結用圓規畫圓的優點。但是,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已經有了許多的畫圓經歷,并已熟悉了不同的畫圓方式,積累了技能經驗。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未能重視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沒能意識到學生的技能水平。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只需在課堂活動開展前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并掌握具體的畫圓方式,再通過想一想、試一試的途徑,使學生意識到圓規畫圓的必要性,從而為接下來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不僅如此,學生在自行研究以及思考的過程中也會意識到若想畫指定大小的圓,用哪種方法更為合適,學生在訓練時也會發現許多畫圓方法的不足,意識到這些畫圓方式的操作性不夠,難以體現準確性與靈活性。學生在完成了基本訓練后,教師則需進一步引導:“同學們了解了多少與圓規相關的知識呢?”在學生爭相搶答的過程中,必然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此時,引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起點,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產生學習興趣。
二、關注興趣起點
在教授“圓的認識”相關課程時,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于“圓的認識”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比如教師提問:“哪位同學玩過套圈圈的游戲?”此時學生們踴躍回答,而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哪種游戲方式更加公平呢?其中的原理是什么?”此時學生將會提出疑問,因為缺少對于圓的認識,專業素養不足,但是,這一過程中也會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此時,教師就會說出其中的奧秘,從而引出下文。“圓形使得每個人到圓中心的距離相等,因此,在套圈的過程中每個人均站在圈外,保證游戲的公平性。同學們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學生在了解了相關知識后必然會為之嘆服。“除了在游戲中應用,圓還有許多奧秘,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認識圓吧。”這樣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出所要教授的知識,在對學生進行引導后,也會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輕松,學生也將集中全部注意力,將目光集中在與圓相關的知識中,希望獲取更多的知識。
三、關注學法起點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他們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學習方法,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應用這些學習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認知,同時也會加快對于知識的理解速度,保證學習效率。但是,在探究知識環節如若學生僅將認知停留在表層,那么就會導致其自身的學習起點低。將“圓的認識”作為例子進行分析,筆者認為,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法起點,進行引導與教學。
針對學法起點相對較低的學生,在講述“圓的認識”相關知識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沿著圓的直徑進行對折,而后量一量、畫一畫,對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嗎?可以將你們所發現的規律寫在白紙上,并牢記這些內容。”對于學法起點較高的學生,那么教師則可在黑板上畫出大大小小的圓,要求他們與教師一同探究其中的特征與規律,研究圓的特性。將教學程序簡化,同時將冗余的教學內容及時剔除,不僅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大大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
綜上所述,本文以小學數學“圓的認識”為例,針對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主要提出了關注技能起點、關注興趣起點以及學法起點幾項建議,希望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保證教師的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州市膠西鎮呂家大村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