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提到“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 2011年出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在教學建議部分,作了這樣的表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可見,讀整本書的意義重大。

但在現實中整本書的閱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是整本書的閱讀指導缺乏實踐。《語文課程標準》列出了《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推薦書目,但卻沒有落實圖書來源、閱讀時間、教學方式、評價措施等,不具有指導意義。

統編教材的實施對整本書的閱讀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新教材編寫時,以溫儒敏為代表的專家,對整本書閱讀、名著閱讀課程化作了大膽、有益的探索,使名著閱讀成為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在多個場合稱,新教材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讀書為要”“專治不讀書、讀書少”。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愈發清晰,從單篇文章到單元整體閱讀再到整本書的閱讀推廣勢在必行。整本書的閱讀倡導,讓學生從追求閱讀量轉化為追求閱讀的“質”,注重的是“法”的訓練,讓師生必須沉下心來研讀整本書內容,而不是只記“枝葉”。

教學中,我根據自己所帶班級的不同,先后以《青銅葵花》《我的兒子皮卡》《狼王夢》《勇氣》《小阿力的大學校》為依托,在不同年級教學班開展整本書的閱讀交流實踐活動。通過給家長寫信、倡導親子共讀、班級圖書漂流、周三無作業日等活動解決了整本書的閱讀時間問題,保證了學生每天半小時的閱讀時間。課堂提高效率,每周節約出1~2節的教學時間和學生進行整本書的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同題電影、排練劇本、續寫片段等方式對書本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并通過每月評選“小書蟲”“書香家庭”等評價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和家長的讀書積極性。多年堅持下來,所帶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興趣,超額完成課標閱讀量,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顯著提高。在實驗中,我發現整本書的選擇和閱讀跟蹤指導、交流課上的討論、讀后的閱讀評價直接關系著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興趣,交流課上話題的恰當設計、閱讀策略的精當引領,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多年實踐,我雖然在這方面累積了一定經驗,但沒有形成有效的指導策略系統。

鑒于此,我在之前的實踐基礎上,對不同學段的學生、不同類別的整本書閱讀交流策略嘗試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探究。

1.加強自我研修

從暑假開始,我就利用網絡研修和自主閱讀這兩種方式,篩選出與整本書閱讀最為密切,也通俗易懂的學習內容,匯集成為“理論學習資料”,制訂個人研修計劃,選讀了《迷人的閱讀》和《教師如何做課題》《整本書閱讀策略》等幾本書,認真閱讀做筆記,及時記錄自己的感受感悟,借他山之石以求攻玉。

2.著力實踐研究

(1)調查問卷,了解閱讀現狀

開學初,揣著滿滿的喜悅和期待,我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制作了閱讀興趣調查問卷。調查分別在高新二小四、五、六年級實驗班進行,參與人數為452人。分析問卷填寫情況后,我制作了柱狀分析圖,也發現了一些共性問題。比如:學生普遍喜歡讀兒童文學中的小說作品,在閱讀初期,關注情節的占91.5%,關注人物的占54、6%;學生在閱讀中,對于整本書的語言風格、文字特點、布局謀篇關注度較低。可見情節、人物是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最關注的。通過相關數據分析,我還發現阻礙學生持續性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整端時間較少,課業負擔較重。課堂上學生思維集中,閱讀更為專注,有疑問也可以及時交流、討論,更為有效。如何讓學生的閱讀專注而持續,有趣而有法、有思而有悟,是整本書閱讀交流研究中需要思考和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保證學生閱讀的時間,課堂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利用各種豐富多樣的活動讓閱讀、交流、分享在有趣、個性中變得深入持久,則成為借助整本書閱讀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必然途徑。

(2)整合書目,完善閱讀評價

為選擇、整合各年級閱讀書目,走出閱讀的功利性,將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年齡差異、個性差異以及閱讀興趣上,順應兒童特殊的文學接受規律和發展需要,避免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讓閱讀變得有趣、快樂,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拓寬視野,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我和年級組幾個老師對學生的閱讀興趣調查問卷統計分析之后,結合名師、名家推薦的小學生閱讀書目,查看書評,甄選符合學生年齡、年級段特點的書籍。以經典性、趣味性、豐富性為原則,進一步比較、篩選,并在教師中開展試讀體驗,確保推薦給孩子的書目是老師提前讀過的,最終精選出涵蓋文學、歷史、科學、數學、藝術等多方面的優秀書籍,分為師生共讀、自主閱讀、個性選讀三類,完善階梯閱讀各年級書目,并增設了更多功能。如學生欄目增設了“我要出題”“我要報錯”“我要薦書”,老師欄目增設了“選擇時間段統計學生閱讀得分”功能,讓書目資源更加豐富合理,評價體系更加科學,更好地推動了學生閱讀。

(3)教學引領,探索閱讀方法

a.學習單引路

讀前:作者、寫作背景、文體類別、名家書評。(對即將閱讀的書目、作者的寫作特點有一個初步的認知,便于閱讀時有意識地感知作者寫作特點、評論中提到的特點和突出之處,養成關注文體、分類閱讀的習慣。)

讀中:隨時記錄閱讀中的所知所獲。(便于小組活動、班級活動交流溝通。)

讀后:所感所悟。(閱讀完整本書的收獲、感悟,記錄閱讀中收獲的小竅門、小方法,尤其是不同分類的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時的不同感受和方法。)

b.課內得法

借助高新二小大學區“省能手風采展”的平臺,我開展了以小學閱讀教學為主題的研討活動,并親自執教,探討“速讀知文意”的教學方法;在西安市2018年“名校+聯合校本研修”活動中主持語文會場活動,又依托學校 “百讀潤心·千文展翼”活動,推進學校讀書活動,不少老師積極參與。馮曉艷和王會軍老師以“南宋愛國組詩”為例,探討主題閱讀課的模式,之后受貴州省國培計劃項目辦公室邀請,參加省級名師工作室“閱讀·成長”主題教學聯誼活動;赴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中小學品質課程研討會”,并在高新二小作題為《向著美好出發——與品質課程相遇》的專題報告。年級組楊臻老師以《“掃一室”與“掃天下”》為例,以文帶文,培養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閱讀,在閱讀主題的引領下展開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任蕾以《井底之蛙》為例,引導學生習得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在古今文對照朗讀中初步學習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劉眉老師以人物對話為突破口,執教《一枚金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關注人物對話,通過對話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人物特點。鄭迎進主任赴南充參加“全國中小學主題閱讀邢淑紅名師工作室研討活動”,并毫無保留地為我們作經驗分享。

大家在課堂教學實踐和不斷的研討探究中,對整本書的閱讀指導有了更多的思考感悟,也有了更多的創新想法,為老師開展整本書閱讀交流提供可實踐操作的方法,讓閱讀指導更加科學、有效。

(4)活動推進,落實閱讀策略

為了讓閱讀變得有趣,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持久性專注閱讀,老師不僅從課堂教學入手,引領、指導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閱讀的方法,還以多種活動讓整本書閱讀實實在在推進,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和活動的參與中養成持久乃至終身閱讀的習慣。

為此,我們設計開展了貫穿讀書全過程的活動。讀前:開壇激趣,指引方向。(年級開展統一活動,旨在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指引閱讀的方向、關注點,引導學生由隨意性閱讀向探究性閱讀過渡。)讀中:班級推進,交流分享。(老師通過聊書、辯論賽、讀書會、課前演講、繪制思維導圖等多種形式,提供學生交流、討論、思維碰撞的展示平臺,實現學生、老師、作者、書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在師生的互動中樂于交流、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判斷、觀點,在閱讀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讓探究式閱讀落在實處, 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升。)讀后:展示匯報,推薦閱讀。(推薦同一作者或同一文體或內容相關的書目)

因為自己帶四年級,我號召師生同讀《三國演義》,策劃并主持“讀三國 品人生 煮酒論英雄”的開壇活動和“仰望歷史星空,共享讀書快樂”的年級讀書展示匯報活動,利用周末組織本班學生為周至縣永紅小學建立讀書角。雷鵬老師受到啟發,組織六年級師生同讀《紅樓夢》,策劃并主持“同讀經典,共話紅樓”的開壇活動和年級讀書展示匯報活動。四、五、六年級各班還分別開展了“學科融合GET新技能”“精彩瞬間見小報”“運籌帷幄展計謀”“三國知識競答賽”“巧用思維導圖把書讀薄”“舌戰群儒辯論賽”“課前演講”等豐富多彩的班級讀書推進活動。

整本書閱讀交流的研討實踐過程中,老師從制作閱讀興趣調查問卷入手,從確定閱讀書目切入,從課堂教學入手,引領、指導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閱讀的方法;以多種活動讓整本書閱讀實實在在推進,學生在興趣的驅動和活動的參與中養成持久乃至終身閱讀的習慣,拓寬了閱讀范圍、閱讀視野,增強了閱讀體驗,打開了師生語文學習的廣闊世界,使整本書閱讀教學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課外閱讀課程化的理念。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