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高楊杰校長工作室”成立儀式上,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本濤應邀作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解讀報告。在此期間,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寧本濤教授。

記者:歷時兩年多起草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終于出臺,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規劃對教育現代化作了詳盡的表述。對教育現代化,您有沒有自己的獨特感受?

寧本濤:以“化人”為本,以“文化”為根,立足中國大地辦教育,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和深度融合,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這有賴于:學生的個體人生價值、社會責任感、學習與創新的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師的專業理想、事業情懷、專業學習能力的不斷發展;校長的教育領導力、學校領導力、教學領導力和課程領導力的持續提升。

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中,尤其要警惕“現代化陷阱”和“現代化指標陷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育改革需要進行“二次革命”,進一步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尊重教育改革利益共同體之間的話語表達與利益共識,啟動教育真改革不僅需要政策話語的“政策正確”,更需要學術話語的“理論合理”和民間話語的“社會認同”!

記者:《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第一條和第二條都提到了“中國特色”,在您看來,基層教育工作者該怎么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

寧本濤:“中國特色”可從以下方面理解和把握:第一,堅持黨的領導,即政治正確。第二,要有內動力,進行自我革新,不能“等靠要”。第三,匯聚社會力量推動教育、支持教育。社會力量包括家長、企業家、公益組織等,要把這些分散的匯聚起來。第四,要有中國“芯”和國際視野。中國“芯”,即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優秀文化,比如共建共享共榮、尊師重道、教學相長等。第五,要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記者:您在報告中說,面向未來的教育發展戰略,需要放飛想象力。那么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該怎么放飛想象力,實施面向未來的教育?

寧本濤:放飛想象力,就是在國家的號召之外,首先,要發揮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規劃時要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具體怎么操作,這個要自己主動想象,不能“等靠要”。比如學校最核心的教學、課程、文化和教師專業能力等,需要校長和當地政府主動去發展。其次,要接地氣地想象。一方面要文化自信,對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遺產、自然資源等要自信。比如,有些地方的茶文化在城市里還沒有。城鄉一體化不是“去鄉”,而是發展城鄉共榮的一種文化。去掉地方特色的文化,稱不上是現代化;另一方面,要相信老師和孩子,發展他們的長處,激發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記者: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是教育人都期望的教育狀態,但受制于各種因素,在現實中不盡理想,對此,您怎么看?

寧本濤:因材施教、人人成才,這樣兩個很“中國”也很“微觀”的理念,在如此重要的文件中提出來,表達了國家將宏觀戰略落到實處的決心,也體現了“細微處見精神”的細膩。

因材施教在現實中不盡如人意,要反思幾個教育觀:一是反思教育評價觀。中央的精神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但是實際中沒有完全執行,主要是利益博弈導致的。對于評價制度,我們都認識到了,但是對考試和錄取制度還要進行大量改革。國家實際上一直都在進行改革,比如自主招生、重點高校專項計劃等,綜合個人素質等因素來錄取學生,不是僅看分數。但是我覺得做得還不夠,除了改變錄取制度外,還要改變社會“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人才評價導向。二是反思教育觀。現在的教育帶有很強的功利主義,這不是好的教育。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比如孩子特別適合升學,就走學術道路,但是有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也考不到100分,只能考個七八十分,那就發展孩子的其他能力。政府要辦多樣化的學校,家長要給孩子找到適合的學校。三要反思的是,沒有因材施教,不是認識不到,而是專業能力不夠。

對于人人成才,我提一個“共識”概念,就是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能僅談“中國特色”,要問一個問題:教育現代化的共識是什么?我認為共識,首先是以人為本,再聚焦一點就是發展適合孩子的教育,而我們恰恰相反,是培養適合教育的孩子,這個體現在教學上,就是要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其次是真正以兒童為視角。首先從兒童的眼光看過去。比如在你的朋友圈有張留守兒童的照片,她說她的夢想是長大后幫媽媽多干點活,從她的角度出發,就挺好。再次是尊重兒童,不要用固化的標準答案衡量一切。比如有一道題:黑龍江的冬天一定會下雪嗎?標準答案一定“會”,一個學生寫“不一定”,被認為是錯誤的,恰好這個孩子的爸爸是做研究的,告訴孩子達到一定條件才會下雪,這就叫深度理解,也是核心素養之一——質疑能力。最后是相信兒童。中國人的兒童觀,往往把兒童視作不成熟,其實未必。盡管每個兒童成長節奏不一樣,但一定要相信孩子能完成,要學會等待。

記者:創新,是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的重點和難點。在采訪中,不少基層教育工作者反映,他們想創新,卻受很多制約:比如課程大綱、教學內容、考試等作了標準規定,辦學自主權也沒有。在您看來,基礎教育工作者在創新方面應如何作為?

寧本濤:基礎教育的創新不是破壞性的創新,需要優化和增值,這需要教育和教學智慧。第一,優化作業。創新首先得守正,“正”包括測試,但是我覺得現在這個方法很笨,比如一個字沒寫對,罰抄30遍或者50遍,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好的做法是,準備一個錯題本,再布置一些分層分類的作業,滿足不同能力的孩子的需要。第二,優化課堂。整個大環境不可能改變,你得先去適應,在適應后再作一些改變。我個人覺得,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相矛盾,素質教育開展得好的,不見得分數就低。現在是光追求分數了,沒有發展其他才能。第三,優化評價。不能以一個標準衡量多樣的學生,要圍繞孩子各自的興趣去培養。

記者:《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將“推動各級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作為十大戰略任務之一,這也意味著社會需要更多優秀教師。您認為,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質、創新型、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寧本濤:第一,提高待遇,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從教。第二,保障教師待遇和福利,且縮小待遇的地區差異。第三,提升教師的責任感和教育情懷。有研究表明,單純靠待遇激勵教師,會遇到瓶頸問題,所以要提升教師的責任感和教育情懷。第四,厘清教師的權責邊界。我最近研究過教師的工作量,教師的工作量普遍都是超量的,教師的普遍狀態是“忙、盲、茫”。為什么導致這樣,就是教師的權責邊界不清晰或者產權邊界不清晰,包括工作內容邊界不清晰、工作時間邊界不清晰、責任邊界不清晰、權責邊界不清晰、道德邊界有些過高。第五,提高教師的時間管理能力。第六,通過感情、發展、志業激勵老師。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