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思政課教學應從實際出發,既要“引方向”——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接地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軟技能和良好的品格,進而實現“導航程”——指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創造幸福人生。因此,高職思政理論課要構建理論、軟技能、職業生涯設計相結合的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思政理論課 軟技能 職業生涯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7年度職業教育研究課題“立德樹人指引下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ZJG-1721)。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高職思政理論課必須將理論宣講與學生的理論知識軟技能培訓、職業生涯設計緊密聯系起來,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讓思政理論課程教育在學生的學習生涯、職業生涯、人生歷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現行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課程定位過于狹窄,對課程功能認識單一、僵化。在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只要講好理論就是上好了課,目光僅局限于課程本身,忽視實際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教師缺少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注,缺少對學生人生發展的思考和規劃。教師授課僅僅是圍繞課本理論知識展開,人為地將思政理論課與專業課、選修課割裂開來,定位過于狹窄。教師授課過程中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與學生的內心需求、成長發展缺乏交流。這種僵化教條的授課模式必然會失去學生的喜愛,更無法完成思政課傳授理論、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

2.課程設計沒有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學方法單一。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深受國家重視,很多學校都舉行了大量的培訓、教學比賽來推動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進程。但現實中思政課仍普遍存在課程設計孤立、教學方法單一、不生動等問題。這些可以從一些省級的教學比賽選評中看出端倪。究其原因,就是教師沒有系統設計教學內容,沒有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

3.沒有認真分析教學對象,忽視實踐運用。教學是一門藝術,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教師沒有因材施教,反而因材厭教。教師先入為主地片面認為:學生文化課基礎差,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對德育課不重視、逃避、反感,比較漠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忽視實踐環節,將教學過程變成乏味的理論說教,無法做到知行合一。

高職思政理論課新教學模式的構建目標

1.軟技能。“軟技能”是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注重職業意識和職業精神。當前,許多能力已經不專屬于某職業,而是許多職業共同的基礎能力。[1]研究表明,工作的成功75%依賴軟技能,只有25%依賴技術技能。軟技能是一種可遷移的能力,能促使勞動者迅速適應崗位的變化,順利進行職業活動,是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必須具備的能力,對一個人的事業是否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軟技能的培養依賴一些特定的實景體驗、活動氛圍、項目實施,而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活動恰恰可以提供類似的場景和機會,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得到顯著提升。

2.職業生涯。職業生涯是指個體職業發展的過程。成功的職業生涯往往始于職前的學習培訓以及職業技能的鍛煉。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從學生變成一個合格的職業人是學習的重要目標。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涉及正確的人生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職業素養等內容,以及成為一個合格職業人的方方面面。思政課對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培養職業意識、融入職業生活等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新教學模式。構建高職思政理論課新教學模式,應當依據現代職教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方向,以培養優秀的職業人和社會人為目標,圍繞“理論教學、軟技能培訓、職業生涯”展開,將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結合起來,將課程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使思政理論課融入高職生的學習生活。“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理論指導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有著巨大的啟發和指引作用,為學生幸福人生的搭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職思政理論課新教學模式的構建方式

1.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總體設計,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學校要認真思考高職教育的根本目的,高屋建瓴地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總體設計,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2]課堂教學中應依托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個體需求出發,設計軟技能培訓環節,貫徹職業教育理念,力求切合學生實際,贏得學生心理上的認同。在這個信息過剩的時代,只有學生看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找準自我定位,真心喜歡、認同教育理念,該課程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若不能從學生的內心深處找到共識,不能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就不能實現思政課的使命。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要以理論知識為載體,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學習能力,在教學目標定位、教學過程組織以及師生關系的建構上都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和學生的學習結合,使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將軟技能培訓貫穿課程教學的各環節,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軟技能是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高職學生表現出的社會適應能力弱、語言表達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缺乏溝通能力等問題,都是其軟技能不足的問題。[3]思政理論課要能夠將各種能力培養恰到好處地融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軟技能培訓。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根據學生人生發展的過程和需求,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將課程內容劃分為理想信念、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社會公德教育等專題。教師結合專題按照項目教學的思路,將學生劃分為數個小組,采用小組討論、情景模擬、演講辯論、新聞發布、實踐調研等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通過學習理論、設計活動、展示成果,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軟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其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心和表現能力都會得到明顯提升,這也進一步增強了思政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以培養職業人為目標,幫助學生作職業生涯規劃。高職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就是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學校應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幫助學生作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的培養理應成為高職思政理論課的重要內容。思政理論課教師一般都具有人文知識豐富、知識面比較寬的優勢,能夠從社會發展入手,對學生的職業發展作前瞻性的規劃。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對學生予以指導。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滲透職業意識、職業精神、職業技能的培養,引導學生將個人職業發展目標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目標協調一致,使學生早早就形成職業意識,不斷內化職業素養,在畢業時能以成熟自信的心態面對未來的職業生活。職業生涯教育是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再深入,是思政理論的實踐應用的過程。[4]思政理論課的教育與指引,將會深遠地影響學生,是學生高職教育階段最重要的一課。

4.增加實踐環節,擴大思政課主體、時間和空間,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在移動互聯時代,思政課教學應以整個高職生的學習生涯為視角,以建立幸福人生為展望,增加實踐環節,開展社會調查、實踐基地學習、頂崗實習、社會兼職等教學活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理論教學、軟技能培訓、職業生涯”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之中。

參考文獻:

[1]葉明君、黃靈霞:《從軟技能層級談高職航海類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職教論壇》2014年第20期,第37頁。

[2]劉海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歐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命題》,《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3]申海濤:《試論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大學生職業軟技能的培養》,《亞太教育》2016年第30期,第219頁。

[4]付曉玲:《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研究》,學位論文,安徽工程大學,2017。

作者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