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現狀與對策探析
作者:王 菁
發布時間:2019-05-10 15:45: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社會不僅要求高職院校培養出技術過硬的專業人才,更要求培育出德才兼備的技術能手。高職院校由于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較本科院校顯得更為復雜和困難。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所涉及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傳統教育等方面進行探析,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學生 思想品德教育 問題現狀 對策分析
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它不同于專業學科教學對教師知識結構、教學水平、教學設施設備、教學方法等有較大的依賴性,而是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傳統教育的共同作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現狀準確反映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傳統教育在其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印象痕跡。無論從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培養“三好”“五好”人才的目標要求,還是從社會對“德才兼備”人才的需要來看,“人才”概念必備的第一要素就是“德”。因此,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必然成為全日制普通高校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而這個問題在高職院校表現尤為突出。
高職學生思想品德問題的現狀
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在思想上既有當代大學生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強和個性張揚的共同性,又有高職學生自身的特殊性。
1.學生來源的特殊性,導致高職學生挫敗感強烈,存在自卑心理
首先,高職學生認為自己是高考的失敗者,會產生自卑感,中學時期縱有再多的理想,因高考的失利,使得曾經的理想瞬間灰飛煙滅,希望之星墜入深淵。與那些考入普通本科院校甚至重點大學的昔日同學相比,他們的自尊心深受打擊。其次,高職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家庭經濟狀況、生活方式、見識等與來自城市的學生相比差距較大,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2.缺乏人生規劃,學習目標不明確
高職學生認為他們受學歷和專業的限制,未來的人生發展不如本科學生遠大,雖然他們都明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就業,但他們不知道,甚至沒有認真思考過未來的擇業方向、未來擇業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養、人文精神,沒有思考過專業學習與就業的關系、若干階段性目標的實現等。因此,高職學生往往缺乏學習動力,得過且過,極易受社會歪風邪氣的影響。
3.長期受家庭寵溺,缺乏責任感
一個人的責任感不是靠說教培養的,更不是靠高壓灌輸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逐漸習得的。現在的高職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他們都是家庭的寶貝,備受父母、祖父母等至親的呵護溺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其個人需要都會得到家庭的極力滿足。久之,他們就認為自己的要求都是合理的,父母、親友甚至整個社會都應該盡力去滿足他們。即使在農村,很多獨生子女都沒有跟隨父母參加過力所能及的勞動,甚至家務活做得都很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他們在家里的常態,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始終缺少責任感的培養,更不要說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了。
4.信仰缺失,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各種思潮涌入,加之無良信息的推波助瀾,高職學生的思想信仰會受到沖擊。在其成長環境中會受到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權大于法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導致部分高職學生理想信念丟失。正如曾經網絡調侃的一樣:小學生講共產主義,初中生講社會主義,高中生講集體主義,大學生講自由主義,進入社會后講利己主義。要知道,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需要我們傳承與發揚光大。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環境越來越少了。憶苦思甜在當今學生來看都成了遙遠的故事,甚至是笑話。
5.三觀不正,自律性差
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高職學生,由于學校的思想品德課較為枯燥,使其很難真正發自內心地接受正面教育,加之他們社會閱歷少、分辨能力差,或多或少對不良社會風氣和社會現狀等會產生片面甚至錯誤的認知,使其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上發生偏差。部分學生道德意識不強,是非、善惡、美丑不分。還有部分學生不學法、不懂法、自律性差,處理問題容易感情用事,不計后果,甚至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高職學生思想品德問題成因探析
造成部分高職學生上述思想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筆者多年的調查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1.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或缺失,使學生心理脆弱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或者缺失是造成高職學生心理脆弱、自私狹隘、責任感不強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高職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他們的父母大多不懂教育,不懂孩子的成長規律,不了解孩子各年齡階段心理成長的特點。同時他們的父母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過怕了食不果腹的貧窮日子,對于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們以后不要像父輩一樣經歷生活的苦難,能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日子。因此,他們對孩子物質生活需要給予極大滿足,但忽視了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注,將對孩子的愛簡單地等同于盡力滿足其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獨生子女處于家庭結構中的中心地位,又深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溺,可以說是集整個家庭寵溺于一身,孩子勢必成為家中的“王”,養成驕縱的性格。他們進入大學后,與同學相處時往往自以為是,很少換位思考,同學關系較為緊張,一旦失去親人的庇護,就會產生偏執心理,甚至會發生極端惡性事件。迫于生活壓力,多數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孩子自然就成為留守兒童了。很多老人只能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無力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或者缺失,勢必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品質、責任感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2.高職院校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單一,導致學生接受度差
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和就業指導課來實施的。教學方式主要由教師單方面理論傳授為主,多媒體課件教學為輔,方法簡單,內容空泛,有“假、大、空”之嫌,且常常流于形式。對于學生的思想現狀、關注熱點和思維方式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忽視了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學習興趣,最終導致學生參與程度不高。同時,高職院校普遍認為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和輔導員的職責,與其他管理人員、專業課教師、公共課教師無關,這一認識誤區必然導致個別教師會產生不負責任的言論或是片面膚淺的認知,也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負面影響。
3.社會不良風氣對高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產生了不良影響
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一定社會范圍內的社會人,其思想品格的形成必然會打上他所處社會環境的烙印。因此,社會風氣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文化多元性發展,學校周邊社會環境較為復雜,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隨著互聯網、自媒體等的發展,各種思想無孔不入,特別是拜金主義、自由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傳播,給許多高職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同時,現實社會中不講誠信、碰瓷訛詐、司法不公、公德淪喪等丑惡現象加劇了高職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環境的復雜性,致使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或多或少地出現信仰迷茫、責任意識淡薄、誠信缺失、怕苦怕累等問題。
4.部分高職學生趨利性的擇業觀扭曲了人生價值取向
一方面嚴峻的經濟形勢給高職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就業壓力;另一面尋找既輕松待遇又好的工作成為他們的就業夢想。在校學習期間,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缺乏切合實際的規劃,所學專業并非自己的興趣愛好,平時學習不夠努力。加之受當前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擇業時對未來工作的環境、待遇等都過分關注,表現出怕苦怕累、講求實惠、看重利益的錯誤傾向,而對于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興趣愛好、貢獻成就等則漠然視之。
改變當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對策建議
盡管思想品德教育深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學生個人修養等方面的影響,但是作為承擔教育職能的學校,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責無旁貸。近年來,走紅網絡的復旦大學教師陳果的講課視頻讓人耳目一新,一些看似干巴巴的道理經她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講來,頓覺趣味橫生,使靈魂得到凈化,即使深奧的道理也易于讓人接受,她的授課方式給予高職院校思想品德教育很大的啟發。
1.強化教職員工日常行為規范的榜樣示范作用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高職院校是培養人才的最后一道關口,學校的教學育人水平決定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水平。因此,對于學校而言,沒有不育人的崗,沒有不育人的教師。高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僅僅是思想品德教育課教師和就業指導課教師的責任,同時也是其他學校領導和普通教職員工的分內事。在三至五年的高職學習生涯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工作態度、生活作風、精神面貌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職學生三觀的形成。有些教師對于社會歪風邪氣缺乏正確的認知,以一己偏見信口開河、不負責任地妄加評論,誤導學生。對此,所有教職員工必須遵守“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行為準則,嚴格要求自己,在專業水平、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信念操守等方面身體力行做好示范工作,引導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
2.更新思想品德教育觀念,豐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
在信息閉塞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書本和課堂是主要渠道,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實現,簡便易行。但是,當今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教學人員還是習慣按照教學要求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式地講授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方式既無新意,教學內容又脫離實際,勢必引起學生的反感。作為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在摸清學生的思想動態、三觀現狀的基礎上有的放矢,通過多媒體授課方式,充分利用當今國際國內發生的大事及典型案例,結合傳統道德、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進行去偽存真的辨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并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正確指引。
3.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有效溝通
思想品德教育是需要全方位、多主體共同參與的一項浩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在這項工程中完成對學生靈魂塑造的任務,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最為重要的環節。父母和教師是學生思想品德養成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引路人,也是最了解學生思想品德現狀的人。因此,應建立并加強班主任或輔導員與家長及時順暢有效的教育溝通,以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對癥下藥、防微杜漸,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促進學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
4.構建校企協同教育互通機制
在高職教育普遍采取工學結合模式的背景下,參與高職教育的企業不僅僅是一個傳授專業技術經驗的實訓場所,而且也承擔著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教育職能。企業要發展,一方面要追求經濟效益,一方面要進行企業文化建設。追求經濟效益是在法律法規、政策道德的范圍內實現的,這就要求企業指派的實習指導教師在對實習生進行專業培訓的同時,還要進行法律理念、良性競爭、團隊合作、職業道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教育指導。高職院校在將學生派往企業實習前,應當與實訓企業溝通共同制訂實習培養考核目標,讓學生在“學、練、做”的實習環境中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切實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結 語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培養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團隊合作、與人相處、吃苦精神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多而復雜,我們只有更新教育觀念,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水平,切合實際地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促進高職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愛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長江大學》2014年第1期。
[2]李善戰:《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科學與財富》2017年第30期。
[3]陳悅:《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高職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現代職業教育》2017年第19期。
[4]韓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年第5期。
[5]李善戰:《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科學與財富》2017年第30期。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