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現狀與發展方向——基于×市五所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
作者:徐曉煒 李俊玲
發布時間:2019-05-10 11:32: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科技進步帶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社交平臺,在過去的幾年里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全球最活躍的社交平臺,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各大高校以公眾微信平臺為傳播形式的新型校園媒體早已深入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但隨著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數量的增加,平臺趨于飽和。因此,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該如何應對新的挑戰,繼續保持其生命力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方面。本文以×市五所高校官方微信平臺為例,通過比較五所學校官微的共同之處及各自特色,淺析它們存在的問題,探討今后校園微信平臺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 高校 新媒體
課題:2017年陜西中醫藥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三全”育人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7SZ14)。
選題意義與研究方法
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一款即時通信APP——微信,該APP是一款專門為移動終端設計的,可提供免費的即時通信服務。移動終端用戶可通過APP與其他用戶進行即時通信,其支持文字、語音、圖片和視頻等信息的傳輸。微信推出后受到廣大用戶的喜愛,用戶群體迅速擴大,目前已經成為亞洲范圍內最大的移動即時通信APP。2012年8月23日,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又推出微信公眾平臺,進一步拓展了微信的功能。微信公眾平臺是一個自媒體平臺,個人或者政府、企業等組織都可以通過平臺發布信息。微信公眾號具有后臺交流、群發等功能,它的推出拓展了目前的傳媒方式[1]。
在所有的微信公眾平臺中,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的特殊性還表現在運營團隊(學校、學生、教師)、傳播內容(主要是與校園生活息息相關)、受眾(受眾基本上是學生)等方面。“2017年高校新媒體藍皮書”數據顯示,2017年校園微信公眾號覆蓋大學生數量為3398萬,相對于微博、頭條、直播等各類新媒體,微信公眾號覆蓋率達92.93%,在各類新媒體中排第一,如今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數量早已經突破10萬大關,基本覆蓋全國所有高校,基本所有高校在校生都關注了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2]。微信公眾平臺已經成為高校新媒體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以×市五所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2018年上半年的推送為切入點,分析目前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運行狀況,為高校微信公眾號在運行、發展方向等方面提供參考。
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現狀
1.運營團隊以學生為主,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校園微信公眾號大都由特定的學生組織或學校組織負責運營,如團委、學生會、新媒體工作室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身特長、展示個人才藝的舞臺,有些優秀的日常推送確實非常接地氣,讓學生收獲頗大。
通過對一段時間內樣本的統計分析發現,被統計的學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在推送信息時,推送時間和推送頻率均不固定。一般社會組織或者其他單位在運行微信公眾平臺時,有專門的運營團隊負責平臺的日常維護和信息推送,校園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平臺維護。學生平時學業負擔較重,用來維護平臺的時間不固定,導致消息審核與推送經常延遲。由于學生群體較為特殊,其中對考試的影響最為明顯,校園公眾號往往在每個學期初火爆,而期末卻比較冷清。此外,新生進校會給官微帶來新的人氣,畢業生離校大多不再關注官微,官微人氣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2.推送內容及后臺服務各有特色,但與用戶的交互性仍需加強
統計發現,各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消息主要是與學生校園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校園新聞、校園人物、校園活動、院系專題占了絕大多數。當然也存在各自的特色,如民族特色或者專業知識領域內容等。此外,一些微信公眾平臺還有一些特色的欄目,內容主題如學校變化、音樂、影視等,相比新聞推送,這些貼近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愛好的推送瀏覽量往往會更高一些。
每個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都有便捷通道,比較普遍的有:學校簡介、招生簡章、課表查詢、成績查詢、錄取查詢等。當然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后臺服務也有一些:心理測試、表白墻、電臺點歌等,這些后臺服務很受學生歡迎。
由于目前運營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生大多受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主權不夠、創造性沒有得到好的發揮、個性沒有得到釋放,發布的消息更多的是官方通知或者宣傳,吸引力不強。
3.推送的多為圖文,形式不夠新穎
微信公眾平臺在給關注用戶推送消息時,推送的形式較多,如文字、圖片、視頻等。目前大多數平臺在推送消息時,大多采用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圖文形式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內傳輸較多的信息,同時便于編輯排版,節約時間。但是大量使用圖文推送會造成用戶審美疲勞。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演變成高校傳統宣傳陣地的微縮版,變成新聞和活動通知的簡單“傳話筒”,學生只是簡單“掃”一眼,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抓人眼球的標題、調皮的表情包、有趣的Flash、有創意的小程序等,這些別致的內容、新穎的推送形式,運營者可以適當考慮[3]。這些需要一些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來實現,也日漸成為高校官微學生運行團隊的技術瓶頸。
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方向
1.創新內容,增加親密性和互動性。
微信公眾平臺的影響力在于用戶群體的大小,如何吸引用戶、提高用戶的忠誠度是關鍵。和用戶及時溝通交流、與用戶保持適當頻率的互動等很重要。可以在維護公眾平臺時及時查看用戶留言并解答,拉近學生與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距離,從而增加親密性。在與用戶互動的過程中,要結合校園活動設置有趣的互動話題。適時推出有獎品福利的互動活動,這也能吸引大量的學生用戶。
2.創新形式,注重技術性和功能性。
目前以圖文形式推送消息的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已經很難吸引到大量用戶的關注。因此,運營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新推送方式的運用。可以積極開發微信公眾平臺功能,添加小程序,加入小游戲、附帶小測驗等新穎形式。雖然目前大多數的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將微信賬號和教務系統進行了綁定,但是功能開發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諸如分享考研信息、查看校花校草排名、各類吐槽等。
對于高校官微來說,要突破各類技術瓶頸,強大的技術支持是創新的關鍵。針對校園微信公眾平臺運營團隊技術薄弱的現實情況,首先在學生運營團隊籌備的時候,管理者可以適當傾向于掌握PS等美術技術、小型編程等技術的學生;同時加強團隊技術培訓,提高學生技術能力。其次是所需要的效果團隊做不到的時候,可適量外包給校外專業的文化傳媒公司,多途徑實現官微傳播技術水平上的突破。
3.合作共進,舍棄單一的媒體運營模式
根據掌上大學的數據調查統計,2017年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出現滯緩。一方面高校公眾號已呈飽和狀態,調查的五所高校中基本上都有一個或兩個頭號賬戶,以及或多或少的其他賬號。另一方面高校微信公眾號一定程度上的封閉性及其采用的一對多平臺推送形式,使學生與管理者之間并不能很好地進行互動交流。
調查發現,各類媒體彼此之間加強合作勢必是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可以與朋友圈的轉發、微博粉絲群的互動以及線下各類新媒體進行有機結合,利用不同的傳播媒介,充分發揮自身的傳媒優勢,不斷鞏固自己的目標粉絲群體,有效提升微信公眾平臺的到達率。
結 語
新媒體時代,校園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各項管理工作的重要載體,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建設中更應該注重內容建設,創新傳播形式,不斷增強學生與微信公眾平臺的交互性與融合性,有效發揮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功能,并將微信公眾平臺與其他新型媒體有機結合,充分提高微信公眾平臺的到達率,更好地為校園工作的開展和學生的成長成才助力。
參考文獻:
[1]許燕、肖小敏、莊益涵:《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調查研究——以井岡山大學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7年8月第16期,第6-7頁。
[2]馬劍宇:《互聯網+基礎化學教育策略研究》,學位論文,陜西理工大學,2017。
[3]趙雨晴:《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基于北京六所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科技傳播》2015年第7卷第5期,第133-134頁。
[4]魏滿霞、張熳、杜浩鵬、黃藝林:《高校非官方微信公眾號現狀分析與管理建議——基于廣州大學城五所高校的實證分析》,《西部學刊》2017年第4期,第70-75頁。
[5]陳丁丁、黃驍、王玉鑫:《小規模高校新媒體選題策略研究——以校園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為例》,《時代教育》2018年第1期,第96、98頁。
作者單位:徐曉煒,陜西中醫藥大學 李俊玲, 廣東醫科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