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上敲下這個標題時,已經到了戊戌年臘月二十九。我獨自坐在長安城的家中,對即將到來的己亥年并沒有太多期待,當日子變成某種意義上的“為了放假而過年”時,已然注定無法再憧憬以年節為契機獲得快樂。

但,年還是要過的。對我爺爺來說,他即將面對的“年”,便是不得不來西安市和我們一起過年這件事。

以“團圓”為主題的春節綿延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以至于“春運”現象每到年底就會被許多媒體以“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作為標題進行報道。關于“春運”“過年”“返鄉見聞”在當代中國“非虛構寫作”中也出現了數量可觀的作品。

作為在大學里長大、并一口氣讀書讀到25歲的孩子,這樣的生命歷程能夠讓我在過去的20多年里以鴕鳥的姿態成長著,也看似躲開了一些同齡人不得不直面的一地雞毛??膳c此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我對類似“我從哪里來?” “我為什么是今天的我?”這樣的問題產生越來越強烈的疑惑時,過年,為我提供了思考這些問題的另一個視角。

我是這個家的第二代城市居民。

20世紀后半葉,恢復高考的十年后,戶口本和身份證上的幾行字讓我爸成了家族的第一代城市居民。至于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爺爺,他的名字在和我們的那幾行字不一樣的另一個戶口本上。許多年前老爺子就對合并戶口本這件事表現出堅決拒絕的態度,對他而言,換了戶口本,就意味著要面臨失去他耕作了大半輩子的那二畝地的風險。

雖說名字在不同的戶口本上,但終究過年還是要團聚的。然而真正令一個家的兩代人產生矛盾的地方在于,這個團聚的地點究竟是該選在哪代人的戶口所在地。

2015年之前,每年和父母的春節活動路線與當下的絕大多數爆款“返鄉體”文章吻合,在西安市與富平縣金粟山下的小山村這兩個擁有巨大反差的空間穿行。

于父輩和我而言,即使仍舊屬于關中地區的渭北山村,臘月里曠野的風都會在我的手和臉頰上留下一涂護膚品就會被蟄得生疼的細紋——天哪,那哪里是細紋,那是家鄉的風變成刀子后割在臉上的傷口;沒有暖氣的農村讓怕冷的媽媽過年期間就變成了一只躲在炕上瑟瑟發抖的鵪鶉;小時候的臘月里,每次使用村里的旱廁時,我都會疑惑世界上有沒有“滴尿成冰”這件事。至于洗澡,就更是一個過年期間的幻想了。

于是,從身體對環境的適應程度與感知力來看,在確定了自己幾乎已經成為正兒八經的西安人之后,我爸和二叔以西安更暖和、過年更方便為由決定把過年一家團聚的地點改為西安城。那時距離他考上大學第一次來西安城已經過去了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

爺爺有三個孩子,爸爸和二叔在西安工作,并嚴格落實“計劃生育”政策,讓我只有一個被我從小揍到大的堂弟,如今堂弟也在西安有了穩定的工作。姑姑出嫁在距離爺爺奶奶不遠的地方,也為我的生命里增加了兩個表弟。所以說,即便遵循家庭內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把過年團聚的地點從鄉下的老家改為西安市的我家,也是合情合理的。

2015年的2月,我們全家終于實現了第一次“進城”過年這件足以在家史中被記下一筆的里程碑事件。那年來西安城過年的第一天,剛進家門,超過25攝氏度的室內溫度,讓里三層外三層的爺爺奶奶直接出現了熱到近乎快暈厥的癥狀,只是低頭換了雙拖鞋,額頭就蒙上了細細的汗珠。我爸派堂弟帶爺爺去感受城市,我弟帶爺爺體驗了坐地鐵。回來之后,我爺爺非常興奮地用地道的渭北方言告訴我:“城里年輕娃好滴太,一上地鐵就給老漢讓座!”我弟用非常無語的表情悄悄告訴我,爺爺一路都在問他修地鐵時從地下挖出來的土,會被運到哪里。

從那以后直到現在,即將迎來在西安城一起過的第四個春節,我才逐漸回憶起過去三年里一直被我忽略的那些細節,那些爺爺對在西安過年這件事所產生的焦慮。起先我并不在意他的抱怨,并想當然地覺得這是作為曾經的“一家之主”、如今“決策權”正在逝去的老人家通過決定在哪過年這件事上“怒刷存在感”、找回屬于一家之主的權威。再后來,每到年根,他都會提前打電話“揚言”:“今年我打死都不去西安過年,你讓你爸把你奶奶接到西安過年!”平心而論,奶奶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好奇心總能讓她很快適應城里的生活,微信玩兒得很溜,特別是手機拍照和搶紅包。最難得的是她的高情商,讓我家近三十年都未產生過任何婆媳矛盾,就像近些年的臘月里,三代人因為在哪里過年而“雞飛狗跳”時,奶奶總能成為我們的調和劑。

現在是戊戌年臘月二十九,我爸和二叔開車回老家接爺爺奶奶來西安過年,我一邊碼字一邊忐忑。爺爺前些天就開始給我打電話,讓我給我爸做工作,好讓我爸同意他老人家今年可以留守老家過年??墒?,很顯然他選錯了隊友。

就在昨天,他還給我爸打電話說今年不來西安過年了,理由是要給太爺爺上墳。

家鄉過年祭祖的習俗是只給祖先上一次墳,幾個家族約好時間共同去。給太爺爺上墳時,必須是我爸、二叔、我堂弟和我的堂叔伯們、堂兄弟們一起,但因為一家所有男丁返鄉時間不同,便在今天已經逐漸發展成為非強制性習俗,我所認識的同族人里,有很多因為沒法過年回老家的人,都會托同族其他人代買一些紙錢、祭品去給太爺爺上墳。去年就因為我們在西安過年時間與堂伯父、叔父們擬定的時間沖突了,于是我爸買了祭品和紙錢托我的堂伯父在祭祖時帶上我家這份。

爺爺昨天打來電話鄭重其事地對爸爸說,這樣不合適。他要親自帶著我爸、二叔、堂弟跟著同族其他人一起去村西頭的墓地祭祖,給太爺爺上墳。

我爸昨晚苦口婆心地跟老爺子分析托大伯代表我們祭祖并給太爺爺上墳這件事的可行性,爺爺在電話那頭只是反復說:“不合適不合適,別人會笑話哩!”

爺爺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強化的“戀地情結”在家鄉與生死密切相關的儀式上表露得一覽無余。

我這才開始慢慢梳理了這些年老爺子和西安城在過年期間不斷磨合,但總是難以磨合成功的那些事兒。

首先是高層住宅樓。爺爺堅決不住我家十來層的高樓,他睡了一輩子與大地連為一體的土炕,再睡到我家“不接地”的床上時總有一種來自“空中樓閣”所產生的“天旋地轉”的錯覺,于是過年期間他就住在二叔家的一樓。

其次是廁所問題。馬桶給蹲了一輩子旱廁的關中農村老漢帶來的是一種對自尊心的錐刺。爺爺第一次來西安過年時對馬桶舉手投降之后,那段時間就由我爸和我每天輪流帶爺爺去上小區的公共廁所。電視劇《白鹿原》中曾淋漓盡致地詮釋了 “陜西八大怪”之一——“板凳不坐蹲起來”,我的家鄉與白鹿原同屬關中文化的浸潤區,因此,即便是在家里,爺爺也幾乎不沾沙發和椅子,而是端一碗菜,拿一個奶奶在老家蒸好的“年饃”蹲在客廳的電視機前吃飯,于是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景觀——除了年夜飯之外的其他時間里,吃飯時,我們和奶奶坐在餐桌,爺爺一個人端著碗蹲在客廳。

爺爺愛喝水,加上年紀大了,便不停地跑廁所,我們一家人出去玩時,他經常為上廁所這件事焦慮不已,如果是去西安周邊的地方玩,在高速公路上,每經過一個服務區都要停一次。到每個景點后,我弟的頭等任務就是給爺爺找公共廁所,我隱隱覺得這件事會傷害爺爺的自尊,但我們似乎又無能為力。

相比較爺爺的焦慮而言,奶奶似乎與城市磨合得更好,年過古稀的她總是在努力學習新鮮事物。她唯一的不適應是坐電梯時總怕自己下錯樓層,即便我給她教過很多次,她也對自己沒有信心。那個每天在村里東走西看,連哪棵老槐樹上有幾個鳥窩都知道的老太太,因為坐高層住宅樓的電梯時怕下錯樓,所以只能在家里等我們誰下樓時,她才跟著下去散散步、放放風。

過年期間“農村返鄉體”文章的數量又出現新一輪高峰時,農村老人進城過年時產生的焦慮感同樣會成為一個家庭過年團聚的磨合點??椎吕^先生那篇《“知識精英”的處境與“返鄉體”的爆紅》令我產生強烈共鳴,特別是他談到的“立場先行”現象,在重視“返鄉體”文章時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視角。

其實,“返鄉體”文章中所指出的農村問題并非只存在于當下這個時代,除此之外,有些問題,比如對老年群體的詐騙犯罪行為更不僅僅存在于農村。特別是相對缺乏田野調查生成的“社會學報告”和“非虛構文學”讓文本中只留下力度最強的那個單聲部。

返鄉后的城市人看到“日益凋敝”的鄉村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父母后,為那古老簡陋甚至在都市人看起來很貧窮的生活方式而哀嘆,但似乎又無法找到解決那些他們認為是“問題”的答案,到最后把一切歸結于“生活的苦難”??僧斢幸欢ń洕A之后,把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接到城市中,過上與其他城市中產階級不相上下的都市生活時,他們就會快樂嗎?

我開始漸漸明白了即便西安的家有多余的住處,爺爺奶奶也不愿意來城市和我們一起生活的原因。他們的性格、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已經被金粟山下的黃土與麥子塑造成型,而我爸和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已經深深地鑲嵌進了城市的空間結構中。對我來說,在與家鄉漸行漸遠的路上,早已在不自知中成為一個“他者”,特別是讀博后開始更為審慎地對待那些空洞的抒情后,“給我血肉的故鄉”已儼然成為“文化人類學調查樣本”。

許多主位缺失或主體不明的社會學調查對農村的書寫有失公允且自帶傲慢視角,那些看似翔實的數據和所謂真實的案例難以說服我完全接受對中國農村做出的那些“一概而論”的論斷。對農村生活方式矯揉做作的“苦難化”表述,吞沒了那些本該真正來自鄉村的聲音。

屬于農村的個體復雜性與獨立性程度決不亞于城市中的個體,甚至農村人身上所藏著的他們不自知、我們未發現的那種傳統文化的綿延感更有韌性。坐在我家的客廳里發呆的爺爺奶奶和往日在村里生龍活虎的爺爺奶奶完全是兩種狀態。我暑假在村里的時候,爺爺經常在村里、在鎮上、在果園和麥田里溜達,往往一整天都見不到人影。奶奶和她的老伙伴們經常坐在村口的泡桐樹下一聊就是一整個傍晚,還會和村里其他老太太們交換自家花園的種子。

那些日子里,我常常跟著奶奶在村里溜達,也會偷聽農村老太太們講的鄉土奇聞異事與村莊的前世今生,即便非要以都市人的視角來觀察他們的生活,也是平靜大于悲苦的。即使農村不是田園牧歌,也絕非滿目瘡痍。鄉村振興、文化小鎮還有越來越多對農村、對鄉鎮問題的視角也不該完全以經濟收入為標準,更不該以都市生活為參照。

農村意味著有很多城里人難以適應的生活方式,反之,城市給農村人帶來的亦是如此。

今年臘月中旬,我們回老家給爺爺過生日時,我用當時在網上流行的爆款視頻短片跟爺爺打趣:

“爺,你知道啥是佩奇嗎?”

“不知道,你給我說說最近秦嶺別墅的事兒咋處理了?”

“呃,這個我也不是很清楚……”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