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書架上醒目地擺放著兩本樣刊,里面有我花版面費“發表”的一篇文章,本是為參評高級職稱而做的“教科研”準備,可五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派上用場。由于學校既有的高級職稱人數嚴重超編,我們這些“門外漢”只能等他們退休,并且是“退二進一”,問題是幾年過去也沒有幾個退休的,這樣的評選幾乎成了擺設,縱使心里有無數抱怨,但政策就是這樣的政策。職稱評審,給人最深的感觸便是無奈。

數著前面排著的幾十號人,我幾乎對自己不再抱有幻想,那就一心一意做好本職工作吧,可每天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備課和上課,不知從何時開始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疲憊感:課前準備越來越粗糙、解答疑問越來越敷衍、關注學生越來越有限、看待事情越來越主觀、對待生活越來越茍且。入職十幾年,課堂教學越來越輕車熟路,教育管理越來越得心應手,卻沒想到教育生命會變得越來越“老成”,失去了應有的溫度和美麗。

難道這就是我的教育人生?如果心有不甘,是否還有改變的勇氣?改變的突破口又在哪里?2017年夏天,當同事們紛紛避暑于草原和海邊,我躲在家里深居簡出思考出路。

很多人以為,當老師的只要把課上好,沒必要刻意去花時間寫文章,即便寫了也很難公開發表,倒不如花點錢來得更直接。我想,寫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可寫不寫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給自己的不思進取找借口。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那就摒棄理論性更強的專業論文,于是我首先把日常留存的教學反思進行反復修改,重新整理成文后找郵箱發出去。

入冬后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點開一看,是一個刊物的編輯發來的,正文寫道:王老師,來稿已收閱,感覺立意不錯,此類稿件積壓較多,待有版面時會刊發,敬請等待。沒想到這篇取材于課堂真實經歷的課后反思竟然得到了編輯老師的肯定,這也是平生頭一次因為文字而獲得肯定,這給了我莫大的慰藉與鼓勵。

我想,其實每個教師都不缺少故事和經歷,如果大家普遍養成勤觀察、勤思考、勤動筆的習慣,總有一天會公開發表屬于自己的文字。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總是嫌棄學生們不愛觀察、不愛思考、不愛動筆,事實上彼此也沒什么兩樣,如果眾多的“靈魂工程師”也失去了思考的特質,教師還有多大價值?學校還有多大發展?教育還會有多大指望?

就這樣,我對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有了新的思考,無論是好的做法還是失敗的教訓,無論親身經歷還是間接獲取,凡是工作中有“意思”的細節都進入我反思的視野。我一邊寫一邊想,一邊想一邊寫,日子比原來過得更加忙碌,但它讓單調的生活得到豐盈,讓干澀的心靈得到溫潤。

轉眼到了2018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圖書館杜老師遞給我一個信封,地址來自古城西安的一家教育報刊社,我拆開一看驚呆了,里邊是一份折疊起來的報紙,居然在第三版有自己的名字,原來是元月初寫的一個“豆腐塊”被刊發了!那一刻,一種久違的快樂油然而生。從此,我以寫作促反思,以反思促實踐,不僅在眾多刊物上發表了更多文章,也在三尺講臺上重新找到了對教育的熱情和期許,雖然至今仍然沒有參評高級職稱的機會,但那份無奈之感早已在心中釋然。

如今,每當看見書架上那兩本樣刊,我都會告誡自己別怕困難、堅持寫下去。我想,職稱評選的真正目的是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只要我們胸懷一顆主動成長的心,想方設法改進個人的教育教學,能不能參評、能否評上都會坦然面對。況且,只要我們虛心成長,自己的“精神職稱”就會越來越高,現實的職稱也就指日可待。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