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調(diào)研聽課,本是多年來的常規(guī)教研工作。對于剛過完春節(jié),正在治愈 “寒假綜合癥”的老師,也不敢有過高的要求。常規(guī)聽課,正常交流,原本只是例行公事的調(diào)研指導,沒想到短短十分鐘的課間交談,卻深深刺痛了我還處于麻痹狀態(tài)的大腦!

這節(jié)課是《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青春的邀約”中第一框題“悄悄變化的我”。教材內(nèi)容不多,知識點很清晰,難度不大,但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從課堂教學實施過程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教材知識理解得好,知識講授得很清楚,課堂上基本采用的是以啟發(fā)式教學為主的師生互動形式。單純從知識學習來看,教學效果也還不錯。聽課的總體印象是教師對部編新教材《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特點和欄目設置了解不夠,用《思想品德》課早期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授《道德與法治》課,角色定位不當,教學理念需要更新,教學方法有待改變。由于該老師還要上下一節(jié)課,于是我便利用這寶貴的課間十分鐘進行交流。通過交談得知:第一,該教師三年來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新教材培訓,她對部編教材不認可,認為部編教材的教材設置形式不利于學生記憶知識點。第二,她認為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學習和記憶知識,提高考試成績。并引證自己孩子和同事孩子的寒假作業(yè),說西安市幾大名校就是讓學生記、背甚至默寫教材。結論是“我們必須向名校學習,一定要讓學生背會知識”。第三,不接受課改,認為專家們根本不了解一線教學實際,紙上談兵,只會上些花哨的公開課糊弄老師。并以自己學校參加過部編教材培訓的某教學能手為例,說他的課堂倒是很活躍,但還是讓學生利用課間背誦教材知識點才取得很好的考試成績。結論是必須讓學生死記硬背。

和這位老師匆匆交談完,第一感覺是可悲、可憐、可恨、無語!

一 可悲的教研

2015年9月,我們區(qū)有幸承擔了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新教材試教任務,部分教師先行一步,提前走進新教材。2016年9月,在省、市部編新教材培訓的基礎上,我們在全區(qū)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師中開展了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全員培訓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新教材編寫理念,研讀新教材欄目特點,探究新教材教學方法,領會新教材精神實質(zhì)。為使教師能夠很好地領會和落實新教材,2016年10月,我們舉辦了部編教材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區(qū)級公開研討課活動。通過公開展示、交流研討、點評提升,達到統(tǒng)一認識,示范引領,共同提高的目的。2017年3月,我們區(qū)有幸承擔了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新教材試教任務,老師們在與教材主編和編輯互動交流中進一步更新理念,提高認識,提升技能。為推進部編教材課堂教學改革,我們每學期都開展幾次區(qū)級公開研討課活動,并對薄弱學校開展名師送教活動,力求將部編新教材的編寫理念轉(zhuǎn)化為師生的課堂教學行為。伴隨著部編教材從七年級向九年級的推進,根據(jù)教育部、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等教育行政部門關于部編新教材培訓文件的精神,我們先后多次聘請省、市教研員和西安市的名校名師為教師做新教材培訓;并多次組織教師參加人教社組織的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網(wǎng)絡培訓;還有幸邀請到九年級上冊教材主編楊一鳴老師為全區(qū)九年級學科教師做專題培訓和互動答疑。這一系列教研活動的開展,按理說應該掃清了部編新教材實施與推進的盲區(qū),但可悲的是,在部編教材使用已經(jīng)三年后的今天,竟然存在極個別學校的個別教師沒有參加過一次新教材培訓,“無證上崗”的現(xiàn)象。一次培訓不參加情有可原,三年來的多次教材培訓一次都沒有參加過就不可思議了。教研的可悲之處就是,無法喚醒一個不愿成長的教師。

二 可憐的學生

鐵杵磨針,滴水穿石,可惜少年時光短!

在聽到這位老師依據(jù)自己孩子和同事孩子的寒假作業(yè)談對西安市幾大名?!兜赖屡c法治》課教學認識之前,我也聽到過其他家長類似的抱怨,說老師讓學生背誦《道德與法治》教材,孩子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記不住,很痛苦。這些教師明知道這樣做違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育人目標,不符合部編教材的教學要求,為什么還要求學生背書或默寫教材?結論只有一個,為了成績、為了獎金、為了面子!為了在期末考試中能夠取得優(yōu)異成績,教師不惜花血本把自己變成機械的知識灌輸者,把學生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機器。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17頁“一、教學建議”“(一)準確把握課程性質(zhì),全面落實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應準確把握思想品德課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傳授和記誦知識,努力使知識的學習服務于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需要?!笨梢?,以記憶為目的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材知識的做法,與現(xiàn)行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相違背,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教學行為。

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說過:“急功近利的‘教育’——如果那也算‘教育’的話——則是不講良知,遠離樸素,違背常識的‘教育’。其危害是違背人的成長規(guī)律、阻礙人的健康成長,其惡果是將真正的人才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p>

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生活在成績高于一切的教育環(huán)境中的學生,是被變成學習機器,從而失去成長快樂的真正意義上的可憐學生!

三 可恨的評價

以成績論英雄的教育評價,扼殺了教師課改的積極性,催生了應試教育的“罌粟花。”

教育評價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起一種導向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指揮棒。以成績評價學校教育,以成績評價教師教學,以成績評價學生學習,以成績?nèi)〈鷮W生發(fā)展,正是這種短效教育造就了一批拒絕課改的教師,培養(yǎng)出一批沒有真正志向的學生,催生了名牌大學里“空心病”這個怪胎!

曾幾何時,《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一文在網(wǎng)上刷屏,成為令國人震驚的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副主任、臨床心理學博士、副教授徐凱文,在第九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主題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jīng)濟學》中談道,父母職業(yè)是中小學教師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他說:“我覺得,一切向分數(shù)看,忽視甚至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jīng)成為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fā)的主要原因?!笨梢?,以成績論英雄害人害己。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師為什么教學?學生為什么學習?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教師分為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第二種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第三種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他反對把學生當做“書架子”“紙簍子”的教書先生,也不提倡凡是學生需要的都拿給他們的“保姆式教師”,他主張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學習,提倡教學做合一。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活動型學科課程、生本課堂、情境教學、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和課堂的主人等。這樣的教育思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規(guī)律,但是不符合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在以成績論一切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第三種教師也許會敗給以考練為法寶的教書先生。

每次開完質(zhì)量分析會,面對那些拒絕課改、專心應試,但考試成績很高的學校和教師,我都感覺無語。這也是為什么部分教師潛心教書,讓學生背書的原因所在。愿課改的春風早日吹進“被遺忘的角落”!

作者單位:陜西省灞橋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