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我們 需要特殊的教育
作者:李晨光
發布時間:2019-05-05 11:02: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7年底,我帶領高2020屆16班學生來到西安市啟智學校進行體驗交流。西安市啟智學校是西安市一所公辦特殊兒童教育學校,這所學校所接收的學生以身患智力障礙、自閉癥等身心疾病的兒童為主,年齡在6歲到18歲之間。他們是不幸的,因為不能和正常兒童一樣成長,相比于被遺棄的特殊兒童來講,他們又是幸運的,可以在父母的呵護下接受學校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展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并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學時期的我在西安市流浪兒童救助站做志愿者時,接觸過被遺棄的特殊兒童,有感于他們的生存境遇,在成為老師之后我便有一種使命感,要讓更多的在普通高中接受常規教育的學生了解到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群體,需要我們去關愛和幫助,同時也讓我們學會珍惜自己當下所擁有的,懂得寬容與愛。基于此種目的,便有了這次活動。
在前期,我們的班級進行了充分準備,組織了一次“我們不一樣”的主題班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自閉癥、抑郁癥、狂躁癥、智力障礙等身心疾病的相關知識,并明確與這些群體人員交往時應該注意的相關事項,旨在讓學生能夠更順暢地與這些孩子交流和相處。同學們準備得很認真,不僅就這些內容進行了交流,還結合自己的見聞表達了個人的想法,發出了尊重他人、平等以待的倡議,為活動的開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走進啟智學校,一條蜿蜒的小路、幾棟隱沒在綠蔭間的教學樓、干凈整潔的校舍,便是對該校的第一印象。當啟智學校的孩子們陸續地由家長送進學校后,或奔跑跳躍,或徑自走著,或沉默不語,或朗聲大笑,從夸張的行為和表情上顯現出來的與普通在校學生迥異的特征讓我們多多少少有些發怔。當存在于言談中的人物活生生出現在眼前時,即使已經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卻仍然心有余悸,我也不確定孩子們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能否和諧相處、有所收獲。
我們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聽取了啟智學校老師對該校學生基本情況的介紹與相關注意事項后,便與孩子們共同進入班級進行活動。因為是特殊教育學校,我們沒有參與到他們的專業課程中,而是專門選擇了興趣愛好課一起活動。陶藝課上,大家一起用黏土捏小巧的圣誕樹。看著孩子們以往的作品,不禁贊嘆他們的心靈手巧;繪畫課上,孩子們認真地畫出風格多樣的圖案,在觀賞到孩子們美輪美奐且富有創意的作品時,我們的學生發出了句句驚嘆;舞蹈課上,孩子們模仿老師的動作跳舞,非常大方、自信,看起來美極了;體育課上,領略了在國家比賽獲過大獎的孩子高超的滾球技術后,我們的學生一次次地感慨,都覺得自愧不如;此外還有故事課、音樂課、手工課,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當我們的學生將準備好的繪本、文具等禮物送給這些孩子的時候,我們也收獲了滿滿的愛與感動。隨后,我們乘大巴返回學校繼續我們正常的生活。
回校后,班級按計劃組織了“我們都一樣”主題班會,每個組就他們所參與的活動談感想、談收獲。有同學這樣說:“這些孩子很有禮貌,他們見了老師都會問好,如果老師沒有聽見,他們會一直追著問,直到老師答應為止。反觀我們很多人,見了老師都躲著走,不問好。”有同學這樣說:“這些孩子很自信,玩游戲輸了之后要表演節目,有個小女孩一點不推諉、不扭捏,給大家跳了小蘋果,雖然動作不那么標準,但我們都被她的自信和大方感動了。”有同學這樣說:“我之前一直以為自閉癥就是不愿意說話而已,但現在我才了解到他們就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雖然不能與外界很自然地交流,但是他們在某一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比我們要強很多,我們沒有理由去排斥他們。”有同學這樣說:“他們只是和我們不一樣,而不是低我們一等,說不定在他們的世界里,我們才是另類。”有同學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思索:“如果科技發展到在孩子出生之前就能判斷出是否患有類似的身心疾病,我們會否允許終止他們的生命?”
我沒有想到學生們會有如此多的思考和收獲,雖然角度不同,但都言之有理。其實他們與我們一樣,都向往著美好,有著純真的本質。我們不應當以排斥的態度對待他們,而是要善待他們,使其能夠更容易地融入社會,實現自己的價值。每個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思考與收獲,將其制作成展板,在校園里進行展覽,讓更多的師生能夠關愛特殊兒童,助力特殊教育的發展。
有些東西在我們這些“正常”人身上已經慢慢隱匿了,但是在那些“特殊”人群身上被突顯。當我們再一次看到那些純真善良的品格在“特殊”兒童身上閃耀光芒時,我們也要反思教育所應該堅持的方向,只希望本次活動能夠在我們學生心中種下愛的種子,若干年后可以結出幸福的果實。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