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縣,是女媧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是中國最美鄉村。3月底的平利儼然一幅天然山水畫,與此美景相媲美的,是奮發奮進的平利人。

該縣地處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但于2014年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縣的驗收,2018年創建了省級教育強縣,可以說是以“女媧補天”的精神,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平利縣教科局組織產業大戶到西北大學等地推銷村上自產的農特產品

職教提供“新動能”技能強了

平利縣“十一五”末有貧困人口9.8萬人,全部居住在高山深溝地帶。2011年以來,該縣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大力實施陜南移民搬遷,先后建設集中搬遷安置區112個,實現了“易地搬遷挪窮窩”。

面對城鎮的“高消費”,怎么才能讓搬遷群眾“穩得住”?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平利縣形成了“易地搬遷建社區、依托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促就業、穩定就業奔小康”的思路,確定了“一城十鎮百村百社區百工廠”的建設規劃,積極推行“社區+工廠”等“社區+×”就業模式。

這一創舉成為全國扶貧的典型經驗,如今形成了毛絨玩具、服裝手套、電子元件等產品線,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工人月均工資超過2000元。如今,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成為平利縣各鎮居民搬遷后的新生活。

“我校根據縣域經濟發展和市場用工需求,重點開展電子商務、毛絨玩具操作、縫紉、電子設備裝接等技能培訓。”平利縣職教中心培訓辦公室主任孫偉說,“通過訂單、定向、定崗,來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培訓期間,學校免費提供食宿、教材、學習用品等,安排專職老師管理,組織專家及教授在校或到田間地頭進行教學,培訓合格率達到90%以上。根據培訓合格學員就業意愿,學校統一推薦安置就業,主要安置在蘇陜勞務協作扶貧崗位、新社區工廠崗位、就業扶貧基地等崗位,培訓就業率達到60%以上。”

已在職教中心學習3天工業縫紉機技術的42歲貧困戶段大姐,談起家里十年間三個親人因病去世時淚眼婆娑,但對未來充滿憧憬。“我和老公一直在杭州做粉刷,現在年齡大了,想在家鄉找活干。正好職教中心給我打電話。我家已領到移民搬遷安置房的鑰匙,住進去后粉刷沒活時,我就在社區工廠干縫紉。兩個孩子一個下半年上高中,一個已在縣城工作,我們今后可以和孩子們經常在一起了。”

產業在振興干勁足了

2018年7月7日,是平利縣教科局黨委書記、局長李紹彬正式上任的第一天,當日上午10點,李紹彬帶領教科局黨委班子和機關幫扶干部奔赴八仙鎮花園嶺村,了解群眾在脫貧致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與鎮村干部一道謀劃花園嶺村脫貧致富的路子。

自2016年幫扶以來,平利縣教科局探索出了“五個一”的幫扶工作機制和“五送”的幫扶模式。“五個一”即每周由一名黨委班子成員帶領兩名幫扶干部同第一書記駐村。做好五件事:開展一輪入戶走訪、召開一次專題會議、開展一期政策宣傳、辦理一件實事好事、指導一次產業發展。“五送”即送資金(累計投入100多萬元,僅2018年投入60萬元)、送技術、送政策、送溫暖、送愛心。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平利縣教科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扶智教育活動:如邀請花園嶺村北大經濟學博士后楊云向40余名大學生、高中生分享求學經歷,勉勵他們努力學習改變命運;每年舉辦扶志扶智表彰大會;建立“愛心物資站”;翻新花園嶺小學;先后資助花園嶺村30余名大學新生圓夢大學等。

花園嶺教學點孩子們在讀書

“能不能穩定脫貧,關鍵看產業強不強。有產業,脫貧效果就有可持續性。發展產業,要立足本地資源,因村制宜、因戶制宜發展產業。”這是平利縣教科局和鎮村一同商定的產業發展大計。

立足村情,絞股藍、中藥材、魔芋、生態豬養殖已成為花園嶺村的主要增收產業。現已發展絞股藍500畝、中藥材620畝、魔芋100畝、生豬養殖4200多頭。“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2019年,新增了苦參產業。”平利縣教科局駐花園嶺村第一書記楊斌說,“對村上原有的800畝核桃林存在的管護技術問題,已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翟梅枝教授來解決,爭取把核桃產業做強。”

為壯大產業,第一書記楊斌組織產業大戶先后到西北大學、楊凌“農高會”等地展銷村上自產的農副產品。“出去展銷,讓我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干勁更足了,相信錢袋會越來越鼓!”平利縣鑫龍茶業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黃鑫龍笑得那么開心。

如何讓貧困戶享有產業發展“紅利”?平利縣教科局和鎮村探索了因戶因人施策的產業扶貧模式:針對有勞動能力且有一定業務接受能力的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大戶簽訂產銷合同;針對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生產經營能力差的貧困戶采取土地流轉、務工取酬等方式。

截至2018年12月,該村已脫貧退出221戶829人。“我們幫扶的182戶,已有174戶脫貧,剩余8戶計劃今年脫貧。貧困戶雖然脫貧了,但我們會持續幫助老鄉們奔小康。”楊斌說。

教學點換“新裝”托起夢想

“以前這里沒改造的時候,一下雨就積水,孩子們很容易滑倒,現在不會了。”西河鎮任家埡教學點負責人葉世平指著下水道激動地說。

任家埡小學位于秦巴山區深處,距離縣城約30公里。2010年撤鄉并鎮后,村民陸續遷出大山,村里人口越來越少,學校學生也越來越少。任家埡小學由一所三四百人的完全小學變成了現在只有16人的教學點。

在這里堅守了31年的葉世平看來,任家埡教學點學生人數在不斷減少,而面貌卻在近兩年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室里裝上了空調、教學一體機,屋頂得到翻新;室外活動場地硬化了,下雨時不再泥濘;辦公室添置了電腦、彩色打印機。

為減輕山里孩子的上學成本和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近三年,平利縣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實施邊遠山區薄弱學校改造工程,重點加大全縣貧困村、深度貧困村教學點資金投入,推進邊遠山區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消除危房校舍、完善功能部室、硬化軟化學校運動場、配置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教學資源,寬帶接入率達100%。

“多媒體教學資源極大地彌補了教學點薄弱學科的短板,孩子們通過視頻學習體育技能、音樂等。”任家埡教學點李照瓊老師說話間,孩子們將在課間用彩泥捏好的帶有七星瓢蟲、太陽等造型的戒指送給記者。“昨天老師在電腦上教我們的。”孩子們驕傲地說。

“心中的小夢想,一天一天在成長,天賜我一雙翅膀,我會看到那最美的光……”在記者離開的時候,花園嶺教學點的孩子們唱起了歌曲《最美的光》,甜美的歌聲越過大山,飄向遠方。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