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并不取決于外部條件,而是取決于內部因素,幸福是一種能力。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真是個賢德之人,用竹器盛飯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簡陋的小巷,這是別人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但顏回依舊快樂。”心理學家菲利普·布萊克曼的一項研究表明:彩票得主在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已經回到了他們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們在中獎前是不快樂的,那他們就會回到不快樂的狀態。同樣,因為車禍而殘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內就可以回到車禍前的快樂狀態。因此可以看出,幸福與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

因此,要幸福就得改變我們的思維。莎士比亞說過: “事情沒有好壞之分,但思想卻使之有所不同。”心理學中講人大腦中無數個神經細胞突觸連接著我們相應的感受,突觸連接的數目和連接強度決定了我們感受的強弱,當我們對幸福感知的多,那我們感受幸福的突觸連接數目就會增多,連接強度就會加大。比如第二天我們醒來了,這難道不幸福嗎?因為這個世界每天會有25萬多人永遠不會再醒來。早晨起來,我們還能看見熟睡的家人,還能看見陽光、藍天,這難道不幸福嗎?因為僅中國就有1400萬盲人什么也看不到。這時你會發現其實我們擁有的幸福很多。

有幾個小方法:一是迫使自己去微笑,如果獨處時迫使自己去吹口哨,哼一首小曲或唱首歌,就好像你很快樂一樣。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行動就好像是跟隨感覺之后產生的,但是實際上行動是和感覺一起作用的。”想辦法讓自己高興起來,就好像已經很幸福了一樣;二是停止責備批評。遇到不好的事情我們經常會說:要不是誰就不會怎么樣……把責任推給他人,埋怨事情的發生,而很少去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能做些什么。我們換個角度去想,踏踏實實做力所能及的事,假以時日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其實,幸福的方法很多,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自身內在的因素,與狀態無關,與外部無關。與其通過追求名譽和財富來獲得幸福,不如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從“小確幸”開始,做一個平凡而幸福的老師!

作者單位:旬邑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