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使高職院校教師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學對象,筆者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歸類分析,針對學生成長背景、學習習慣、專業及職業規劃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在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幫助高職教師更加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成長背景 學習習慣 專業規劃 職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高職學生情況的調查

筆者利用三年時間分別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15級、2016級、2017級大二階段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了相關問題的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3000份,調查結果如下。

1.學生成長情況調查

(4)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困惑時有沒有長者指引、開導的情況占比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純粹的農村學生占比已經穩穩超過四分之三,而地級以上城市的學生比例在逐步減少;單親家庭學生目前所占比例較少,相對也比較穩定;有留守兒童成長經歷的學生總體占比不是太大,但從這三個年級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是逐年增加的;這三個年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完全無人指導的占比全部超過了40%,所占比例較大,但整體比例相對較穩定。

2.學習習慣調查

(1)學生有無學習熱情占比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缺乏興趣愛好;20%左右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超過10分鐘;將近80%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超過30分鐘;接近40%的學生沒有閱讀的習慣;40%以上的學生看過書籍和電影之后基本沒有什么感想。

3.專業、職業規劃調查

從報考專業意向調查結果來看,網絡通信發展使學生獲取專業信息的方式和途徑變得多元化,自主報考相關專業志愿的意向逐年提高,在專業學習規劃和職業規劃方面比例分布比較相似。30%左右的學生是茫無目的地走一步看一步;60%到65%學生只有簡單的專業學習規劃和職業規劃。從這三個年級學生的整體情況來看,70%左右的學生對未來缺乏信心,無方向無目標。

問題分析與應對措施

1.成長情況方面問題分析與應對措施

(1)問題分析

從上面對成長情況的調查結果來看,高職生源絕大部分來自農村,而農村相對于城市的教育資源來說還是比較匱乏的,教育方式也比較落后,這些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受的教育不夠扎實,另外還可以看出很多農村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指引或指導比較少,由此可見很多農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加上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日益增多等社會現象的出現,很多農村學生經歷了“無人修整、無人施肥的類似雜草式”的成長過程,這就導致農村學生沒有系統化地接受基礎教育,基礎知識積累相對較少,底子較弱,使得城鄉教育差距越來越大,從目前高職院校生源來看,很多高職課程將來會很難開展下去。

(2)應對措施[1-2]

第一,國家對農村進行精準扶貧政策推進的同時,應加大教育幫扶的力度。可以讓部分教師參與進去,一對一地對農村孩子的教育進行跟蹤幫扶,及時幫助農村孩子解決學習成長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或者在鄉鎮設立教育咨詢熱線,及時給農村家長提供一些教育方面得當且有效的方法。

第二,以目前高職院校的生源狀況來看,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知識比較薄弱的高職學生了,應盡快進行教學改革。比如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內容能簡單盡量簡單,像英語課程可以以簡單實用的口語為主,不必按照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推進,專業課程方面建議向實踐方面全面發展,讓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時90%以上都是以做為主,將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穿插于做的過程中。

2.學習習慣方面的問題分析與應對措施

(1)問題分析

從上文對學習習慣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很多高職學生無學習熱情,興趣愛好太少,這應該是造成業余時間無事可做的原因,導致其整天渾渾噩噩;大部分高職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超過30分鐘,這足以說明教師一小節課都難以上下去的原因;40%的學生竟然沒有閱讀的習慣,那么課前課后的自學部分自然無法自覺進行;接近40%以上的學生看過書籍或電影后基本沒有什么感想,可見高職學生是多么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長期不思考大腦很容易處于疲軟狀態,進而會反應遲鈍。這都是因為學生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自我約束能力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問題造成的。

(2)應對措施[3-4]

第一,高職院校應在學生大一階段嘗試開設一些特殊的訓練學生心性的課程,例如針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可以運用打坐來訓練學生的靜心能力,戒驕戒躁,只要心靜下來學習,好習慣慢慢就會有所養成。由于很多學校受教學總學時的限制,很難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一門新課,但這些內容可以嘗試加入體育課程教學中進行,只要敢于打破傳統,想必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第二,建議高職院校教師的上課時間在給定的范圍內自由化。可以按任務推進課程不拘泥于具體的一節45分鐘或50分鐘,在給定的時間段內,教師帶學生做完為止,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由教師相對自由地安排中場休息時間。

第三,學校可以每月設定閱讀日、觀影日等,活動結束后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每學期給定一個相關社會問題讓學生課余進行調研,期末組織學生針對該問題進行辯論。這些活動可以單設,也可以滲透到大學語文、思政等課程中去進行,還可以納入學分考核中督促學生較好地完成這些項目,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專業、職業規劃等問題分析與應對措施

(1)問題分析

從上文對專業、職業規劃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很多學生對自己專業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比較膚淺,不了解專業的發展前景,對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有具體規劃的學生很少。這與學生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農村學生受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相比城市學生學習的課余知識較少,自然見識比較少,對于自身前途不是很明朗,很容易呈現出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子狀態,自然無法有年輕人應有的朝氣蓬勃的樣子,時間久了這個群體就會出現網絡流行語提出的“喪文化”狀態。

(2)應對措施[5-6]

第一,全面實行高職院校學生專業導師制,根據學校師資情況,學生進校后五到十人一組安排一個專業教師,負責學生三年的專業學習指導和專業發展方向等。若能全面落實專業導師制,在導師的幫助下學生對專業有深入了解的同時,必定會在畢業前有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

第二,建議各院校就業指導辦公室一年內選取不同的專業開展講座,每年定期循環開設,讓學生盡早了解社會中的各種職業工作內容和特點,對比之后根據自身性格有一個明確的就業方向,開設職業規劃咨詢室幫助學生進行較完善的職業規劃;此外,目前各高職院校基本都給學生提供了寒暑假去企業短期實踐的機會,在進行寒暑假企業鍛煉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專業性不是太強的崗位,各個系留出一定的名額供學院其他專業的學生報名嘗試實踐,可幫助非本專業但對該專業有興趣的學生深入地了解該專業。鑒于理工科女生就業難的問題,如果有興趣、有機會可以嘗試其他文科專業的企業實踐鍛煉,增加對其他專業的了解,拓展知識面的同時也可增加其就業機會。學生對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職業了解越多,就會慢慢清楚自己的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努力的動力。

第三,目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學生需不斷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調整心態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這就造成很多人焦躁、自卑的心理,且這種焦躁和自卑的心理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會有一定的傳遞和蔓延。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有責任和義務及時采取措施應對這種態勢。對我們所面對的高職學生心理教育不能放松警惕,通過上面的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的高職學生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就這樣了,有自暴自棄之態。各校心理輔導室應定期開展心理疏導講座,不斷鼓勵學生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對個別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派專人跟蹤疏導,及時避免個別學生做出極端傷害行為。

結 語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一部分是因為家庭環境,另一部分是因為社會大環境的變遷。高職院校教師應不斷調查、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學對象,積極有效地采取多種方法、多種形式給予學生多方面的幫助,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與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文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與成長環境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某高職院校2009—2014年新生調查數據》,《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第4期,第68-72頁。

[2]肖霄:《以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干預有留守經歷高職學生的心理成長》,《青春歲月》2017年第15期,第257頁。

[3]趙曉華:《高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年第26期,第90頁。

[4]劉露萍:《高職學生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影響程度的模型分析——基于重慶市5所高職院校2027名學生樣本的實證分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第7期,第175-179頁。

[5]朱兆平:《高職學生就業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年第6期,第42-46頁。

[6]張勁英、王琪:《高職院校學生就學質量調查》,《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第36期,第45-50頁。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