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10時10分,在延安大學玉章樓303教室,一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政課準時開課。這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是由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曉有授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李曉有打開PPT課件。

講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時,PPT上顯示出“國情定位”4個大字。李曉有講道:“如何在中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之,PPT轉換成了視頻模式。視頻內容是毛澤東主席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地了解當時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初步探索的歷程。

“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明確提出要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李曉有邊講解邊演示PPT。PPT上顯示的是當年《人民日報》刊發的《論十大關系》內容的照片。

“經典誦讀”是延安大學思政課進行課改的一項特色實踐環節。當PPT上顯示出節選的《論十大關系》的內容時,學生們集體誦讀了《論十大關系》。

十大關系中關于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讓福建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周世子同學深有感觸:“為什么沿海工業強、內地工業弱?以前我一直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誦讀《論十大關系》給出了答案: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有約70%在沿海,只有約30%在內地。這是歷史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現象。我們黨在那個時候就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并開始探索解決之道。”

“在誦讀過程中,讓學生思考經典與現實的關系。上課不能滿堂灌,應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李曉有說,誦讀后,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延安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建校80多年來,延安大學將延安精神作為立校之根、辦學之魂,創造性地構建了以課程體系建設為主體、以第二課堂和實踐活動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延安精神育人體系。在引導學生回答了延安精神的內容后,李曉有拋出現實的問題:新時期大學生如何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

課堂瞬間變成了熱烈的討論會。學生們10人一小組,圍聚在一起開始討論。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張智恒同學作為小組代表率先發言:“我理解的延安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是一種家國情懷。”

發言結束后,在課堂上聽課的延安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金鎖走上講臺,帶著學生重溫了延安精神的內容。張金鎖提出希冀:“不要把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停留在口頭,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新時代的大學生一定要信念堅定、求真務實、敢于擔當。”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