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體系的建構及實證研究
作者:同 宇
發布時間:2019-04-24 11:02: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文化育人已全面融于高職院校的戰略發展規劃,學校要以文化的活力和張力去培養有精神、有靈魂的學生,著力鑄造學生德能并重的生命之魂、思想之魂、品德之魂、血脈之魂、素養之魂和行為之魂的“六魂”文化。文化育人不僅豐富了德能并重的內涵,還更堅定了高職院校追求能工巧匠的辦學信念,也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在辦學實踐與探索中充分印證了文化育人與大學精神相因相生、相得益彰的論斷。
[關鍵詞]育人文化 育人體系 大學精神
高職院校作為社會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傳承者,又是文化形態的生發者,更是文化創新的探索者。如何將文化立校、文化興校的育人理念落地,將辦學理念的內涵價值和學校長期發展規劃相融合,實現文化育人的變革,創新文化載體,培育有靈魂、有精神的學生,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儼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文化育人的精神和靈魂
一方面,文化承載了高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特色,文化的張力與活力凸顯著高校的辦學特色和教育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把文化素養和文化育人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用文化滋養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風尚,加強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先天具有行業性和區域性的特征,區域文化又恰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邏輯起點,把先進的區域文化融入高職教育,既鮮活了高職教育的歷史根基,又豐富了高職教育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中精益求精的精神與高職教育中重塑匠魂、重拾匠心、匠心筑夢的精神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抱樸守真的區域文化精神與高職辦學培育工匠的使命相互承襲、相因相生。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根植于革命圣地,以紅色文化資源和革命精神為依托,用延安精神去打磨與鍛造匠心匠魂,以培育具有時代精神的能工巧匠為己任,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學校基于對延安精神的深刻認識和職業教育的使命擔當,確立“延安精神為本、工匠精神為魂、特色文化為根”的文化立校和文化育人理念為學院發展的戰略目標,并凝練“傳承棗園燈火,培育能工巧匠”的學院精神和“授人以漁,敏學誠樸”的校訓,以紅色元素為主基調,設計、創作了學院校旗、校徽、校歌,彰顯了延安精神的育人功能,凝練高職文化育人的精神與靈魂。
1.血脈之魂——傳承延安精神,堅持文化育人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與棗園舊址緊緊相連,學校經常組織學生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探尋習近平知青情懷,以延安精神和梁家河大學問引導大學生的思想,純潔學生的靈魂,陶冶學生的情操,激勵學生努力奮進,使延安精神和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精神成為學院辦學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家園。學院實行德能并重的育人理念。德乃做人之根本,只有重德,方能以誠服人、以信交人、以實為人、以樸敬人。能即能力,是做事的基礎。只有重能,才可上有敬、下有效、身有安、命有立。學院把“延安精神立院,德能并重育人”的理念植入學院精神并引領學院的戰略規劃,成為學校穩固發展的指揮棒,文化的精髓和鮮活的血液催生了師生的奮斗力量,彰顯了高職院校的辦學價值取向。
2.歸屬之魂——用企業(行業)文化夯實辦學定位
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要堅守服務區域經濟、堅守為區域產業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初心,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定人才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堅守“助力發展、服務轉型”的辦學定位,一方面,在達內時代科技集團、大北農集團等企業冠名的訂單班中持續濃厚企業文化氛圍,使學生在企業文化和專業文化的浸潤中成長,用優秀的企業規則規范學生的行為,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培育準員工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使“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根植于學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學院引導教師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實現課堂從“校門對準廠門,課堂銜接車間”的轉變,將學校搬到企業,課堂搬到廠礦、車間、生態園、旅游點,企業文化的滋養強化了學生的獲得感與歸屬認同。
3.愿景之魂——擘畫未來圖景,凝聚最大共識
在高職院校的辦學過程中,文化已成為決定事業興旺的支點,學院應基于現實的考量與研判,讓文化成為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意愿表達,成為見賢思齊、同向感召的愿景,即“大學之魂”。文化對學校的辦學理想具有“化成”作用,而師生的價值取向無疑又是“化成”的重要支撐。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設定的“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優質高職院校正是全體師生的“最大公約數”和共同愿景,以此鼓舞全院師生不斷奮進。
學院將價值取向轉化為“文化符號”,把延安精神融入學生常規教育中,通過德能并重和立身處世的教育,以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歷史觀、能力觀、品行觀等“六觀”為導向,著力鑄造其德能并重的生命之魂、思想之魂、品德之魂、血脈之魂、素養之魂和行為之魂,從而構建“六魂”文化育人體系。
文化育人體系及其實踐
1.以紅色文化教育實現厚德明志
學院踐行學院精神,堅守辦學使命,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鼓勵學生求真、向善,在革命紀念地、在梁家河大學問的發源地,不斷汲取中華民族在漫長奮斗中積累的文化營養;以紅色網絡、紅色論壇和紅色藝術“三大平臺”為載體,以“三大工程”不斷滋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揚帆起航,助力學生砥礪奮進,踐行“固基筑夢、不忘初心”的教育。
2.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實現文化鑄魂育人
為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學院組織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如在傳統節日開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文化教育活動,引領師生學習高雅藝術、非物質文化、民族民間優秀文化,提高師生的審美修養。同時,學院還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復興重任”系列文化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省級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將“三黃一紅”(黃帝文化、黃土文化、黃河文化和紅色文化)納入教學體系,開設“安塞腰鼓”“信天游鑒賞與學唱”等代表延安區域的文藝精品課堂,鼓勵學生學唱陜北民歌,跳陜北秧歌。學院引導學生每周堅持經典美文誦讀,讓他們從中體驗文化育人的真諦,領悟自強不息的力量、精忠報國的情懷,體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舍生取義的奉獻、革故鼎新的創新意識,使其能堅持扶危濟困,崇德向善。
3.融匯校園文化,筑夢學生未來
學院將校園精神、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專業文化深度融合,構建了“延安精神為本、工匠精神為魂、特色文化為根”的文化育人體系,以培育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為落腳點,重點凸顯學生職業特征、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心態、職業人文素質的培養。當前,學院規劃建成了詩書禮樂圖、勁風負翼雕塑、校園讀書閣、模擬海船和學院創客成果展示廳等,厚植專業文化,凸顯工匠文化,給學院的景觀和實驗實訓室合理命名,使學院里的一景一物、一墻一角都成為會“說話”的育人場所,筑夢學生未來。
4.用行業、企業文化錘煉學生的職業素養
學院將行業、企業文化融于教學之中,推行以“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安全(SECURITY)、清潔(SETKETSU)、素養(SHITSUKE)”為內容的“CIS”(企業識別系統管理),讓準石油人傳承“鐵人精神”;將軍營文化烙入士官的肌體,用軍魂為士官筑夢;培養誠信為本,不做假賬的準會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準教師,讓專業文化入腦入心,濃厚的行業、企業文化縮短了學生到職業人的成長距離。
5.用軍營文化為學生繪就人生藍圖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是海軍、武警和空軍定向士官生培養院校,目前有準士官近600名。雄厚的師資隊伍、完整的軍事教學體系,以及延安紅色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的設立,使學院不論在國防教育還是軍事技能訓練方面都走出了一條國防特色教育之路。士官學院以“隊伍軍事化、宿舍軍營化、行動一致化”的管理模式嚴肅軍紀,要求學生飯前整隊唱歌、課前站崗執勤、兩人成行三人成列;要求學生刻苦學習,牢記“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要求。當前,準軍人的要求已成為引領全院師生學習的標桿,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濃厚的軍營文化氛圍。
6.常態化開展法治教育活動
學院堅持依法治校,強化法治教育,教育師生要懂法、用法、守法,完善安全紀律管理制度,優化應急處置預案。學院常態化開展法治教育活動,開展安全排查和防范演練,教育引導學生強化法紀意識,及時處理違紀學生,形成“紀律禁區不敢逾越”的威懾。同時,落實“一崗雙責”(業務+安全專項),黨政同責,失職追責。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網絡,形成安全信息及時掌握、快速應對的局面,并開展反傳銷、反網絡信息詐騙等教育活動。
文化育人體系的創新
從宏觀層面看,學院不斷凝練文化育人的精神與靈魂,彰顯“愿景之魂”的文化價值,為學院發展注入活力,成為高職院校揚帆遠航的“壓艙石”,堅定教師培育能工巧匠的理想,崇尚德能并重的使命,追求具有獨特魅力的大學精神,將其與學院的發展戰略體系融合形成有鮮明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從中觀層面出發,學院根據《思想政治精品項目建設標準》制定相關文化育人實施規劃和方案,打造延安精神特色文化,堅守文化品位,將培養能工巧匠的精神作為學校發展的精神支柱,吹響文化育人的“集結號”,使文化真正成為高職院校的“育人之魂”。從微觀層面,學院以紅色文化為育人切入點,以科技文化藝術和校企文化融合為創新點,以多維融合為突破點,打造科技文化藝術節、高雅藝術進社區、軍營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進一步整合學院資源、師資、載體,由點及面,實施“六給”:給教材、給經費、給導師、給網站、給平臺、給榮譽,提升學院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彰顯文化育人品牌特色。
1.創新精神文化建設
大學精神是指高校在辦學實踐中,對辦學理念的倡導、踐行、提煉和升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價值判斷和理性訴求,其核心和靈魂就是大學精神。學院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綜合效能,營造和宣傳學院精神,不斷拓展和創新文化載體,強化考核,推進各系、各班級的實踐活動,以專題報告、媒體宣傳等形式使“傳承之魂”“歸屬之魂”“愿景之魂”價值的內涵轉化為“文化符號”,并不斷挖掘精神文化的價值,讓校園處處彰顯出“和”的“立行之魂”。 各系中心的文化實踐活動中處處圍繞德能并重的育人理念和“正”的“立身之魂”,在“十育人”和“三全育人”的文化氛圍中培育有靈魂、有精神的學子。
2.加強環境文化建設
學院按照文化育人和校園精神融合的育人理念,重新設計校園中心廣場經典名言文化墻;在實訓場所完善、修訂新的實訓文化、專業文化和創新創業文化,彰顯儒風雅韻的文化風尚;建設校史館和工匠館,努力打造人文校園、生態校園、智慧校園、平安校園、和諧校園。
3.緊抓行為文化建設
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夯實師德修養,實現課程思政;突出實踐育人和文化實踐;進一步彰顯公寓文化建設和軍營文化建設,突出“三全育人”,尋找學校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區、斷點,把各項工作的重音和目標落到育人成效上,聚焦培育有靈魂、有精神的育人思路,發揮好監督考核“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
4.強化制度文化建設
學院堅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梳理完善學院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的制度,將其融入學院精神,回歸社會價值。在教學制度、學生管理制度、評價機制、考核機制中加強文化建設,形成有文化的人事考核制度;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融合企業文化,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正成為全院師生的“歸屬之魂”,成為全院師生的價值導向和“指南針”。
5.專業文化精神
基于文化自覺、文化擔當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功能,學院以專業精神、教師風范和學習風氣建設為核心,從工匠精神、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入手,系統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融合傳統文化、現代企業文化、“三黃一紅”區域文化的“一主三融”專業文化體系,用盡善盡美的工匠精神、豐富多彩的專業活動、規范有序的人才培養管理方法,促進課程思政改革,促進專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要想實現長遠發展,須統籌學院辦學理念系統與學院發展戰略系統,凝聚全院師生的文化力和奮斗力,構建文化育人體系,塑造有精神、有靈魂和高素質、高技能的能工巧匠。
參考文獻:
[1]同宇、景向偉:《紅色文化教育視閾下延安高職教育特色與實踐》,《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2]徐巖:《文化育人為引領的“三姓合一”特色高職文化實踐與探索》,《職教論壇》2017年第32期,第36-41頁。
[3]高雅琴、同宇、樊建榮:《服務型高職教育應以開放辦學為司南》,《延安日報》。
[4]藍杰、唐錫海:《高職院校治理文化的闡釋與建構》,《職教論壇》2018年第5期,第8頁。
[5]呼世杰:《“六維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6]《構建“三魂”文化育人體系譜寫思政新篇章》,中青在線(教育頻道),2017年5月12日。
[7]胡云、何樂:《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職教論壇》2017年第32期,第18-20頁。
[8]王繼華:《文化育人的作用與學校文化戰略的價值》,《學校文化戰略與校長文化修煉》。
作者單位:延安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