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體結構”課程信息化教學初探
作者:方 寧
發布時間:2019-04-19 16:15: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正常人體結構”屬于一門形態性強的醫學基礎課程,其傳統教學模式對于一些復雜結構或微細結構難以展示。然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可增強組織器官的可視性,實現考核的多樣性,提高教學質量。該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的方便,值得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正常人體結構 課程 信息化教學
“正常人體結構”是高職醫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主要學習任務是通過對模型和標本的觀察與解剖,熟悉和掌握人體器官的形態、功能及毗鄰關系。在傳統的人體結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進行觀摩,參與度低,而信息化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內容、方法、過程等環節進行設計與組織[1],旨在較大程度地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改革模式。
信息化教學的內涵
信息化教學是在現代教學理念指導下對教學的一種改革,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持,采用現代教學方法的一種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更加可視化、形象化、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教學能夠實現“轉變師生地位、改革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的教學目的,全面革新傳統教學模式[2]。與傳統教學比較,信息化教學能更好地進行分層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和機會。
“正常人體結構”課程采用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正常人體結構”課程的內容涵蓋細胞學、組織學、解剖學和胚胎學。該課程為高職護理、藥學等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對后續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起到奠基作用?!罢H梭w結構”為形態學課程,在傳統教學中,因該課程具有結構復雜、內容繁多、知識點多而散等特點,教師用圖譜及標本講解時,較難展示器官組織立體的、多角度的結構形態,學生也難以準確觀察和掌握相關知識。近年來,隨著虛擬仿真動畫、視頻等資源的制作,以及智慧職教、云課堂等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和微信、QQ等為載體的新媒介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很好地解決了該課程教學中的許多困惑。
1.人體結構知識的可視性
在現有的“正常人體結構”教材中,對組織器官的介紹多限于文字配合平面結構圖片進行描述,缺少三維立體效果,學生普遍覺得枯燥、難以理解?!罢H梭w結構”是以形態結構為基礎的課程,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點,教師主要依托實訓室的模型和標本進行教學,有些器官的部位難以清晰地呈現給學生。而信息化技術可以彌補以上不足,數字化的器官三維動畫模型對需要強調的微細的立體結構更具有優勢。同時,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新媒介技術如二維碼、APP等的支持,學習者可在手持移動終端上實現碎片化學習,不再受時空的限制[3]。
2.充分實現教學資源的多樣性
由于“正常人體結構”的學習具有廣泛性的特點,教學資源的內容形式也應多樣化呈現,適合不同專業、不同年齡學習者的需求。在教學實踐中,可綜合應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表格、案例、知識拓展、知識鏈接等多種形式,從不同側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課堂的延伸性
筆者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解剖學的在線開放課為主要載體,結合學生手機班級群,將相關視頻如心臟的解剖立體圖、門脈血管血液循環路徑、肺循環體循環等內容作為課前作業、課后復習、知識拓展放在課外,將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放在課堂集中講解。該方式將學生的學習過程放在課外,而知識內化則成了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變成知識的指導者及促使者[4],逐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趣味性。
4.教與學的互動性
通過信息化手段,師生可使用多樣的網絡交流方式,如微信、QQ、 雨課堂等,能有效實現學生的提問、咨詢、討論、反饋、體會等互動和交流,充分體現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優勢。同時,信息化技術還方便學習者歸納總結知識點,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自主選擇權,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正常人體結構” 課程信息化教學實踐設計
通過信息化教學,能將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充分整合,使得課程的建設和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更便利、高效和經濟。
1.學情分析
學院“正常人體結構”的主要授課對象為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理論學習興趣不高,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知識的獲取主要靠教師的給予。鑒于學生對動手實踐和雙向互動教學比較感興趣,故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網絡平臺發布任務與資源,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運用“理實一體”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確立教學目標
在信息化教學中,“正常人體結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信息化平臺,用視頻、器官組織動畫等資源進行學習,掌握正常人體結構各器官的位置、形態、毗鄰關系及其組織結構的特點,能找出人體主要體表標志,通過體表標志指出主要器官的大體位置。同時,了解護理專業常用的注射、穿刺、引流、插管、急救等基礎知識。本課程注重綜合素養的培養,應利用信息化手段巧妙設置案例情景、專業素養情景及小組合作等方式,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團隊協作的良好品質。
3.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
當前,學院的“正常人體結構”課程已經建成了在線開放課,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微信、QQ等平臺給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并上傳相關微視頻、微課等學習資源,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進行學習,預習和準備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可帶著問題和疑惑進行學習。
(2)課堂教學
在課堂上,教師作為引導者,將整個教學活動設計為回答問題、頭腦風暴以及課堂分享、討論、測試等多個環節,結合學生現場知識反饋的情況梳理疑難點,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集中進行講解與引導。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應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將單一的教學手段多元化,讓教學內容由抽象變得具體、形象。如此,便實現了課堂內外的結合,有助于學生對本課程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符合形態學課程的特點,適用于醫學形態學課程[5]。
(3)課后評價與輔導
教師應在課后布置線上作業或發布小測驗及時對學生進行考核,將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好、中、差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具體問題開展針對性輔導,對于共性問題應在課堂中進行深入講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后通過信息平臺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效果
1.資源的便利性
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需要,除教師發布任務外,自行對龐雜的網上教育資源進行選擇性學習,下載相關資料,以便在電腦或手機上隨時使用,反復學習,實現學習內容的“私人訂制”,從而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信息化平臺的建立、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使用,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便攜多樣的學習方式,使“正常人體結構”這樣形態學強的課程更生動易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自我管理,也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學生可反復觀察與實踐,結合臨床案例更好地掌握基本結構、基礎知識。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改善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學生的自我完善和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3.考核的多樣性與便捷性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中,在線開放課程的使用為隨堂考核、階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帶來了方便。教師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隨時發布試題,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的成績很快以數據分析的形式反饋給教師,從而促使教師適時調整教學方案。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信息化教學便捷易操作,實現了無紙化考核,不需要教師提前耗費精力去印制紙質試題,可充分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方便快捷。通過信息化平臺,教師可以合理設置各種考核評價指標,以便更有效地服務教學,從而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4.形成大數據,便于分析研究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基于課程的網絡在線平臺,可進行學生簽到、考核等工作,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還可以與同課程的其他教師的教學作比較,每一項都有客觀的數據依據。分析對照這些數據,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些又可以用于本課程教學相關課題的研究,為研究提供了客觀的過程性數據。
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化教學對教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在信息化教學中,主要運用電腦、智能手機等工具,對網絡技術要求高,而很多醫學專業教師,特別是老年教師普遍反映在信息化工具使用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難度,常常在軟件技術的應用上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目前,學院采取的措施是對課程組教師進行多次、不同內容的培訓,許多教師表示,希望校方能繼續加大這方面的培訓,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團隊配備計算機軟件相關專業的教師,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教學。
2.校園網絡覆蓋有待進一步優化
目前,學院已實現校園WiFi全覆蓋,但是在學生集中上網時,因為人數較多會出現網速慢或卡的問題,教師或學生時常得用自己的流量。對此,希望學院進一步優化網絡環境,給信息化教學提供必需的條件。
3.教學知識架構有待進一步摸索和優化
學院課程組前期根據課程標準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細化教學目標,利用信息化手段創設教學情景,并發布課前學習資源供學生學習。在課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課前相關問題,并結合教師引導逐步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后進行反思,發現有些課程雖然課前發布的學習資料很豐富,但未能實現預期效果,在后續設置中需要及時調整教學難度。另外,在高職學生中,因有極少數學生跟不上其他學生的學習進度,或者是不按教師要求去做,達不到預期效果。對于以上幾點,教師將對資源的表現形式及內容上的設置進一步優化,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探討不同層面學習模式的開展。
由于“正常人體結構”課程屬于形態性課程,可視性強,器官組織結構復雜,知識點多,因此,教師應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加強學生對組織和器官的可視性,便于學生掌握和理解重要知識點。信息化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值得進一步摸索和探究。
參考文獻:
[1]許浩:《基于網絡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設計》,《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年第26卷第2期,第129-132頁。
[2]馬志妍:《信息化教學的反思與重構》,《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年第23卷第1期,第5-9頁。
[3]康合太、沙沙:《數字教材的理論探索與實踐——以第二代“人教數字教材”為例》,《課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34卷第11期,第34-39頁。
[4]張金磊、王穎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遠程教育雜志》2011年第5卷第1期,第1-4頁。
[5]王文倩、陳浩浩、傅曉艷等:《網絡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醫學形態課程中的實踐與體會》,《四川解剖學雜志》2017年第25卷第4期,第41-42頁。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