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近幾年的新課改教學經歷,使我加深了對新課改的理解與體會,更新了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法,大膽實踐,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自己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

一、通過課堂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感”是學生語文素養中語文能力的重要表現。語感強的人,往往能做到說話時語言表達自然、流暢、得體,寫文章時文字表述準確達意。一個人的語感能力往往決定著他的語文能力和審美能力。所以,我在教學中很注重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語文閱讀能力。學生在充分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整體地感知、感悟,培養語感。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對課文朗讀的時間少、次數少,語感能力比較弱。因而我們要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充分感知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認真體悟作者的寫作情趣和意旨。例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時,就把大量朗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邊讀邊悟,邊體會。通過反復誦讀揣摩,學生弄懂了文章的意旨,知曉了文章的意味,領略到了文章的語言之美,培養了語感。可見,大量的閱讀會對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通過一個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提升自身語言修養,也培養了語感。

二、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等特點,采用各種激趣的方法,促成他們自主參與。如教學《草原》一課時,我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首美妙的歌曲進行激趣,順勢導入新課。通過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為他們的自主學習引好路、搭好橋、指明方向,同時把課文學習與學生的情感聯系了起來,使學生不再是讀者,而是參與者。接著,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地沉浸在美的聲音、美的畫面、美的體驗里。通過激趣引入,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學習的精髓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抓住重點,領悟自得。從課題入手,抓住課題中的重點字詞句推想課文主要內容;每段中找出一兩個重點詞學習,啟發學生去分析、思考,定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教師出示課題,讓學生對此課題進行提問。學生通過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再點撥、梳理,然后以課題貫穿全文進行講解,自然而然地就讓學生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內容。

2.相互交流,升華課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的互動交流,能讓學生體驗到知識共享的快樂,得到情感的熏陶與升華,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由此可見,從小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提高語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然后再加以強化訓練。就寫作來說,我們平時要培養學生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和細微之處進行積累和觀察的習慣,重視細節。如經常收集一些信息及生活趣聞的習慣,經常搜集各種名人名言、人生格言、生活諺語的習慣,閱讀文章時有做筆記隨筆的習慣,抄錄文章中優美字詞、語句的習慣,寫作時先寫好題綱再寫作且寫作過程中反復修改的習慣,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我們要以興趣培養為先導,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課堂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教師要通過語文教學過程及時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毓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