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法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決定著學生的行政能力,是培養合格的法律人才、法律專業人才至關重要的措施。目前,行政法課程教學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弱化了人才培養質量,而模塊化教學則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基于此,文章在系統總結當前行政法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解讀了模塊化教學的價值,以及其在行政法課堂的具體實施方式,從而為課堂教學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行政法課程 存在問題 模塊化教學

基金項目:榆林學院校級項目《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學方法改革》(項目編號:JG1618)。

近年來,隨著民主法治工作的快速推進,依法行政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部分高校法學專業也設置了行政法方面的課程。然而,行政法適用于立法、司法、執法的各個領域,涉及內容多,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課程教學提出了諸多挑戰,因此,如何創新行政法課程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行政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授課內容全而泛

行政法包含的內容很廣泛,包括基礎理論(行政法概述、基本原則)、行政主體(組織法和公務員)、行政行為(行政立法、處理原理、行政許可、征收與征用、行政收費、行政強制、執法與處罰)、行政法制度(行政復議、程序、信息公開、賠償與補償)、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案件范圍、證據規則、法律適用、訴訟程序)五個板塊,各板塊之間既相互關聯,又自成一體。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是從頭到尾、平鋪直敘地開展行政法課程教學活動,既沒有考慮各章節的輕重、難易程度,也沒有考慮前后知識點的關聯性。這種流水式的教學很容易造成授課知識散亂、各類知識點雜糅在一起,學生理解難度大,實際掌握效果差,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2.授課過程理論性強

行政法除了包含以上五個板塊的內容外,還擁有管理論、控權論、平衡論、公務論、服務論等多樣化的理論內涵,使行政法課程表現出內容豐富、理論性強的特征。從實際執行的角度來說,行政法適用于立法、司法、執法的具體工作,實用性強,實踐指導價值大,所以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然而經筆者調查發現,部分教師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僅是單純地向學生講解、傳輸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很少開展實踐訓練,甚至很少引入專門案例進行深入解讀。這樣的課堂枯燥、乏味,不僅弱化了學生的行政法實踐能力,不利于提高他們的行政法素養,還易使學生產生排斥、抵觸的情緒。

3.授課方法單向性突出

目前,行政法教師仍然秉持著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教師處于講的角色,學生被動地聽,是單向的知識傳授模式。這雖然能夠增強教師對課堂的把控能力,可全面傳播專業知識,但學生無法主動參與到授課過程中,無法激發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無法拓展其知識面,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不能充分體會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獲得感。久而久之,學生便極易產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動機不清晰等問題,尤其是對于行政法這樣專業知識豐富、衍生知識多樣、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會造成知識點不清的情況。

行政法課程模塊化教學的價值

結合模塊化教學特征、應用價值以及行政法課程特點,將模塊化教學方式引入行政法課程中,可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1.教學目標明確

模塊化教學能夠將龐雜的知識體系劃分為以“專題”為核心的知識模塊,并對各類知識進行統一處理,從而保證各節次的教學目標明確、內容關聯性強。行政法課程包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衍生知識,擁有大量的理論性內容,平鋪直敘的教學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認知混亂,降低了教學質量和效率。而模塊化教學采用知識碎片化的方法,將知識處理成一系列模塊,教師圍繞模塊主題進行相關教學,從而改變當前授課內容全而泛、授課過程理論性強的現狀。

2.教學方式多樣

在模塊化教學中引入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一方面能增強授課過程的趣味性,將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傳播;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其學習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3.授課靈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模塊化教學可以增強授課過程的靈活性。行政法教師既可以設置理論基礎模塊、專業知識模塊,又可以設置實踐操作模塊、實地走訪調查模塊等,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可以改變當前行政法課程教學存在的授課過程理論性強,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問題。

行政法課程模塊化教學的應用

1.明確教學重點及目標

高校將行政法納入法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其中一門課程進行教學活動,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方向、就業取向并確定具體、合理的教學目標,將此作為設計和實施模塊化教學方案的依據。具體來說,行政法教師首先應對授課對象的法律專業背景和學校人才培養導向進行系統分析,清楚地認識到學校應為哪些工作崗位培養人才,這些崗位的行政法素養是什么,對學生行政法實踐能力的要求有哪些,以確定行政法課程教學的重點和培養目標。隨后,教師根據教學重點及目標安排教學核心內容和方式,這是順利開展模塊化教學工作的基礎。

2.整合課程內容,設置模塊主題

在模塊化教學中教師應對課程知識進行整合處理,使之形成一系列彼此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知識塊”,作為各節次教學工作的依據。這些模塊主題一定要有代表性,能豐富學生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增強學生某方面的實踐素質,或者是反映實際工作中具體的某項內容及其特殊方式等。另外,這些模塊主題還要有涵蓋性,能夠從宏觀層面涵蓋課程,可以劃分輕重、難易,且包含的內容必須全面。

3.為各個模塊建構實施方案

在設置明確的模塊主題后,行政法教師需要系統規劃各個模塊的實施方案,形成目標導向清晰、內容體系健全、可執行性強、實效性突出的教學體系。具體操作為:第一,行政法教師要圍繞模塊主題提取相關知識內容,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邏輯統籌內容,形成同一模塊下相關內容的有序處理。第二,行政法教師要按照適宜的授課方式,諸如針對特定的知識點引入具體案例,通過案例分析傳輸知識或針對一些知識點設置相關問題,鼓勵學生展開討論,由此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第三,行政法教師要引入一定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方式。教師應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效果情況,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完善模塊化教學方案,這是開展行政法課程模塊化教學的重要環節,需要行政法教師精心謀劃與設計。

4.加強模塊化教學過程的靈活控制

行政法教師制定好模塊化教學方案后,應嚴格按照方案開展課程教學工作,但在此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死搬硬套、照本宣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學生對某些知識點認知難度大、接受速度慢的問題,或者是社會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案例,國家又出臺了新的相關制度。這時,行政法教師應根據客觀因素靈活調整授課內容、方法、過程與進度,以提高授課質量和效率,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如果行政法教師“死守”預先制定的模塊方案,則容易導致授課內容老套,不能與時俱進,這是在實施模塊化教學活動時應重點注意的一個問題。

5.對模塊知識進行最終的整合消化

模塊化教學是為了將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進行主題性、模塊化的處理,以增強學生對于各類知識點的認知與掌握,各個模塊在內容上相互關聯,在授課過程中又彼此獨立,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在實際工作中,學生對于特定事件、問題的處理依賴于其對行政法各類知識的綜合使用,而不會局限于某一模塊的主題。基于此,行政法教師在完成了模塊化教學工作后,還必須對各模塊知識進行統籌規劃、整合處理,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圍繞一些復雜的案例、事件、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講解與分析,借此帶動學生對各模塊知識點的整合與消化,使他們能綜合運用各模塊的知識來處理問題,這是升華行政法課堂模塊化教學質量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總體來說,教師在開展行政法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明確課程教學的主題,并合理規劃各模塊,為各模塊建構完整的實施方案,加強模塊化教學過程的靈活控制,使學生對模塊知識能進行最終整合、消化,真正發揮行政法課程模塊化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肖北康:《行政法學研討教學論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6。

[2]連欣怡:《論行政法的課堂教學創新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8年第8期。

[3]祁珊:《行政法案例教學困境與解決》,《法制博覽》2017年第11期。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