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提倡“大思政”理念背景下,如何讓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是每一位高職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現狀出發,分析和探討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條件及路徑,充分發揮各學科之長,共同構建育人同心圓,實現全方位的“立德樹人”。

[關鍵詞]大學語文 思政課程 課程思政

引 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著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些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講話明確為高校培育人才的途徑,即各學科、各專業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大思政”格局,使“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轉變并不是簡單的文字轉換,它意味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課程思政的主旨是強調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納入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內容[2]。其核心是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

高職院校思政課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程除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外,還包括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就業指導、心理健康與教育、創新創業培訓等相關課程。主要內容有黨史黨性理論知識傳授、基礎法律意識培養、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等,旨在讓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三觀。因此,思政課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基石,高職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熟練的技能操作,更應該具備較好的綜合素質。但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效果與學生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據筆者在陜西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學生中發放的500份問卷調查顯示,有75%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是被動式教育,教學方式單一;55%的學生表示,雖然通過老師的講解,價值觀、世界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但缺乏切實體驗,實際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問及思政課與專業課的關系時,68%的學生認為兩者并沒有建立相關聯系,難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專業課上。以上調查顯示,超半數以上高職學生對目前思政課程教學效果持負面評價。

高職院校思政課面臨的尷尬處境并不是個案,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停留在空洞的理論說教上,已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對思政課日新月異的要求,也不利于思政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升,改革勢在必行。

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

1.大學語文課程具有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所謂隱性教育功能,即“學生在學校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計劃性的、無意識的、非預期性的價值觀念和知識能力[4]。”不同于傳統思政課學生被動接受為主的顯性教育方式,隱性教育不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感,接受起來也更加容易?!半[性課程通過獨有的暗示、模仿和同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覺中引起學生個體和思想上的變化,達到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化的要求[5]?!睂⑺枷胝谓逃谌氪髮W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教師對各個時代經典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解讀,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時代的思想觀念、不同作家的人格魅力、不同文學作品所賦予的主題思想,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培育他們的道德素養,更能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種隱性的思政教育,盡管沒有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導讀,使他們更容易結合自身實際產生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思想觀念的改變。

2.大學語文課程擁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大學語文課程擁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吳寶玲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為例,本書包括四個單元共74篇課文,既有古典詩歌、現代詩文,也有宋明小說、現代話劇。如高適的《燕歌行》有助于學生討論現代戰爭的利弊,樹立正確的愛國觀;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能夠幫助學生明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禮記·大學篇》又為學生的道德修養提出更高的標準——慎獨;舒婷的《神女峰》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傳遞出的先哲智慧和治學精神,啟迪學生豐富認知,開闊眼界,關照當下。

3.大學語文課程與思政課具有文化共通性

大學語文和思政課都屬于人文性課程,文化性是它們的共性。教師教授思政課就必須對古今中外的哲學、歷史學有所了解,對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學習,語文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同樣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塊。譬如教師在講解杜甫詩作時,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對杜甫的深刻影響,“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信念在士大夫階層身上的深深印記,使得他們的作品無不透露出人文情懷和擔當精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人文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語文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思政教育進行的補充,它們共同形成了育人同心圓。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具備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擁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思政課具有一定的文化共性,這些使得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有了先天優勢和推行條件,可以補充高職思政教育的不足,并成為其重要的一環,對于高職院校建設立體化、全方位的思政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

1.確定思政目標,有的放矢

大學語文課程和思政課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是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學形成、發展、演變的過程,提升學生閱讀鑒賞和寫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品格素質和人文修養。這一目標顯然并不具備思政要素,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在講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導向,將主流價值“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知識的傳遞中,發揮公共基礎課隱性育人的功能,改變以往重知識積累輕價值觀引入的現象。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可以設定為:深挖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牢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語文課程中去,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經典名著,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自覺肩負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在理想信念層面進行精神指引。

2.針對思政主題,精心選取教學內容

并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就要求教師注意內容的取舍,選取那些思政教育特色鮮明的作品進行模塊化教學。譬如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時,筆者在教學中就將高適的《燕歌行》、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辛棄疾的《摸魚兒》、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老舍的《茶館》納入該板塊中進行精講,這些作品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愛國。《燕歌行》側重總結戰爭的成敗得失,諷刺“美人帳下猶歌舞”的將軍是導致戰爭失利的罪魁禍首,贊揚為保衛國家而犧牲的普通士兵;《飲馬長城窟行》則以傳神的筆墨描繪了一位妻子細膩的心理變化,描繪了普通家庭在戰爭中的樂與悲;《摸魚兒》更是以春光即逝比喻大宋王朝,感慨自身報國無門;《聽聽那冷雨》以游子的口吻抒發對祖國母親深沉的愛;而《茶館》以三幕劇的形式濃縮展示了一個老北京茶館在歷史變遷中的起起伏伏。將這幾篇文章聯系在一起,打破以往按文學體裁分類的限制,有利于營造愛國主義氛圍。教師在講解不同的文學作品時,提問學生“什么是愛國主義”,并進一步追問“如何理性愛國”。當學生討論時,引導學生進一步聯系當下,“社會上那些叫囂著開戰的人,他們有沒有可取的地方”。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就有了切身體驗,就能夠將理性的、健康的愛國觀植入心里。

3.設計模塊化教學,將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

將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問題式學習引入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自學為主體,貫穿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全過程。

(1)課前小組討論,收集材料。將大學語文課程中適合思政教育教學的篇章精心編排設計后,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講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理念時,可以提出“什么是修身?中國古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有哪些典型的案例?”等問題,學生課前分組討論,收集材料。圍繞這些問題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協同合作意識。

(2)課中小組集中匯報,答疑解惑。通過前期資料的收集,課中組織小組匯報,圍繞如何選題、如何分工、選取內容有何代表性等維度展開,其他小組成員進行點評和提問,教師總結和點評。在點評中,教師對學生選擇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予以肯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此達到思政教育目標。

(3)課后總結,對照檢查。要實現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目標,還需要學生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行鞏固,使得課前、課中、課后相互映襯。在學生討論“慎獨”這一道德標準時,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學生:宿舍、教室環境你們是如何維護的,能否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自覺自愿地維護我們的學習環境,緊接著以作業的形式將教室、宿舍環境照片進行對比,并對宿舍整體衛生情況進行檢查。這樣,“降低”了“慎獨”標準,學生實踐起來操作性較強,縮短了道德標準與學生間的距離。

結 語

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高校不同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6]。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僅僅依靠教師自主設計教學內容還不夠,學校層面應從制度、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體系評價等方面保駕護航,使高職院校學生在熟練掌握職業操作技能的同時,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2]邱開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樣走》,《中國教育報》2017年第3期,第10版。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國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第43-46頁。

[4]錢江飛:《高校思政教育隱性課程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第99-100頁。

[5]王景云:《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隱性課程載體的系統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1年第2期,第100-103頁。

[6]李強華:《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探討》,《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10期,第51-54頁。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