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立春。陽光帶著春的味道,大地散發著春的活力。

大年三十是先生的生日,家人早早預訂了生日蛋糕,我們兄弟姐妹們和小寶寶們都聚在一起陪他,分享他的生日蛋糕,送上生日祝福,但他總是在生日這一天高興不起來。

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尤其是四十多年前,貧窮充斥著整個山村,他就在最偏僻的山溝里,沖破胎盤的禁錮,匆匆來到這個世界。于是,在大山的記憶里,有了他的聲音和足跡。那蜿蜒的山路,清晰的老房子,每一片瓦礫,每一塊菜畦,都是陪伴他童年最珍貴的記憶,都寫滿他深深淺淺的腳印。無論他身居何處,記憶都會重演無數次行走的模樣。而這一切,都因他的父母多病離去,而被涂抹上凄涼的灰色。思念加濃,悲傷逆流成河,從心底彌漫到空氣里。

童年時光是每個人生命里最有魅力的烙印,就像指南針,時刻警醒前行的方向。平日里的忙碌不堪,晨起暮息,都在回鄉的路上漸漸消融。佇立眼前的永遠是鄉村那清晰的背景,永不褪色。

走在曲折離奇的山路上,輪廓已經模糊不清,雜草枯黃,腳踏實地,才可以走好每一步。跪在爺爺奶奶肅靜的墓碑前,想起裹著小腳的祖母,帶我捉蝴蝶,身影瘦小,卻動作敏捷,那是隔代親的最好表達。墓碑上,刻著有我和先生的名字,女兒一萬個好奇,為何沒有她的名兒。她說,她記得我的祖母給她小面包吃,給她牛奶喝的情景;還記得我的祖母坐在閨房里,端著青花瓷的茶杯,悠閑的喝茶,看夕陽;也記得我的祖母在柴火灶里烙的千層餅,從廚房里端出一盤盤的家常菜。四世同堂,讓祖母的晚年幸福快樂,留給女兒彌足珍貴的記憶。

不管何時都始終想起一句話:故鄉在哪里,所念就在哪里。歲月可居,時光流逝,轉眼已是十余年。祖母去了天堂,與爺爺重逢,他們途徑幾十年的期盼,終于又開啟了愛的新模式。女兒說,再也看不見我的祖母,才開始有一點明白,什么叫永別。以致于她的文字里,常常念起她的爺爺奶奶,每年過年都和我們一起回老家祭祖。走在冷風中,紙錢被風吹起,親人一定會有感應的。

年少的我也曾無數次跟隨爸媽一起祭祖,聽爸爸說,這是代代相傳的規矩,過年過節一定要記起已去的親人,用簡單的方式去憶起他們,表達對他們的思念。他們的離去,讓我們才更加珍惜今天的擁有,就像大樹永遠記得根的情結,要讓親情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

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著這樣一個地方,永遠鐫刻在我們童年記憶中。當我們的生活被酸甜苦辣的現實所觸碰,那些從未封口的記憶就像逐漸升溫的老酒,香氣開始氤氳。那是被爸媽頂在肩頭,翻山越嶺,看過是一場場電影;那是朝朝暮暮,仰望炊煙裊裊,桌上呈現的期盼已久的美食;那是通往外婆家那條陡峭的山路,是屋后那棵杏樹,花開花落,結成的果,換來的零錢,買回的的確良花布,外婆一針一線縫成的新襯衫……那是一條通往我們成長記憶的十字路口。

土房已經變為平地,毛竹茂盛,樹木蔥蘢,村莊漸漸豐盈,卻留不住游子的腳步。走在老家的土路上,逐漸增多的墳瑩,讓鄉村寂寞變濃。每一年,鄉村最過熱鬧的就是大年三十這一天,遠遠近近,鄉親們都要帶孩子回去看看,讓他們知道這些都是我們最親的人,曾經呵護和陪伴我們成長。

今天,不管我們今天是否過得安好,成功還是失敗,這些經歷都是難忘的財富。那些愛過我們的人,都是永遠的牽掛。那些經歷過的挫折,都會變成前行的經驗。那些取得的點滴成績,都是滿滿的動力。親人已經老去,我們已久長大,再回鄉村,品嘗這流在血管里的親情的味道。看到依稀的炊煙升起,曇花般的煙火閃爍,明亮的燈光把鄉村點亮,我們更加堅定,更加珍惜。

大年三十,最熱鬧的節目當數吃團年飯。媽媽從小年那天就開始準備年貨,采購,鹵菜,做丸子,燉湯,調醋湯,就為這一頓幸福和諧的年夜飯。媽媽滿頭銀發,任勞任怨,爸爸不辭勞苦,看到兒孫滿堂,有說有笑,他們搶著給小寶們發紅包,我們搶著給爸媽送祝福。

大年三十,承前啟后。回想2018年,我們這個大家庭最有收獲的一年。爸媽健康快樂,弟弟喜添貴子,妹妹工作調回漢濱區,先生工作調至高新區,我也有機會走進市一小交流任教。兄弟姐妹們心想事成,大寶小寶們學習進步,一切都好。路越走越寬,生活越來越好。一家人團團圓圓,有吃有喝,有喜有樂,這就是平常人家的年味。

大年三十,立春。春已至,萬物復蘇,春意盎然。

天蓬敲開幸福門,

新春化綠氣象新。

一元復始天地好,

健康快樂萬事順。

特此記之。

責任編輯:塵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