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即培養的人才應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隨著新課改的日益深入,教師在義務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能夠完成初步培養。政治教學已把創新教育作為關鍵內容,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一個關鍵的教學話題。

一、培養學生設疑的意識

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擁有創新意識,老師應當鼓勵學生不斷對學習內容產生疑問,如此有利于學生收獲學習新靈感,擴展全新的學習思路。因此,教師應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大膽置疑,勇于提出一些與學習有關的問題,并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避免讓學生受到常規學習方式的限制。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教師應平等、真誠對待,善于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同時有針對性地引導那些有學習潛力的學生。比如,指導學生積極開展預習,并督促其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后提出問題,還可以鼓勵學生設計一部分專業問題,使其主動摸索,讓他們及時找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并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提問,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在講解“競爭合作共贏”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提前開展預習,并設置學習問題,如“競爭與合作是什么關系?”“如何才可以在合作中競爭或是在競爭中更好地合作?”“消極的競爭會出現什么問題?”等,借助問題幫助學生主動思考,從問題中挖掘學生的創新之處。

二、激發學生發散思維

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是學生對基本原理和知識的深刻理解,另外,擁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還會表現出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而且還能發現和認知新的問題。比如,在教學“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束以后,我引導學生分析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的意義是什么?通過學生交流討論,同學們發現:第一,彰顯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質。促進中西部區域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從而有效減小各個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初步達到全國范圍內共同富裕的目標,這也是聯系我國統籌發展的關鍵戰略問題。第二,彰顯了我國對民族問題處理時嚴格恪守的基本準則。

利用上述科學訓練,有利于學生在對問題解答時不再限制于某一個答案,而是利用發散思維,打破傳統思維定勢,進一步對學習思路進行拓展。

三、改革學習方法

傳統學習方式更加重視接受與掌握,對發現與探究過于輕視,進一步造成學生容易采取極端方式處理實際問題,教師將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不加以處理直接傳授,學生被動記憶與接收。如此學習必將影響人的智力發展,影響學習興趣的培養。改革學習方法是在學習過程中突出發現與探索,使學生對問題及時分析與解決,并通過合作與探究方式開展學習。比如“與誠信結伴同行”教學中,教材提供了4個實際案例,教師分組讓學生開展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引導學生在討論中聯系知識與生活經驗,這樣不僅完成了獨立體驗,還達到合作學習的目標。

四、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為了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教師必須密切結合教學工作與社會實踐,同時科學安排各項政治實踐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感知,還可以令其產生創新意識。對此,教師必須合理利用教材資料設計社會焦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比如,教師組織開展一些時事討論、社會熱點調查等,幫助學生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一定程度上擴展了思考空間。在保護自我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危險的生活案例帶入課堂,使學生在無形的學習中強化安全意識,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在對理論知識深刻理解的過程中解決生活問題。

五、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

學生發展創新思維應在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中,之后教師通過合理指導,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水平,其中對教學科學管理的重要方法即教學評價,這一教學評價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教師利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科學設計一些多層次的題目,引導水平各不相同的學生積極參加學習互動,采取各類方式嚴格評估學生學習情況,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其次,教師應不斷擴大教學評價主體,除了自己給予學生科學評價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如此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的缺陷。再次,教師有效融合終結性與過程性評價,在學習情感和進步情況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對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

綜合分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思維積極培養是一個十分關鍵的課題,教師應利用科學的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整體過程中對學生能力進行整體分析,最大程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西縣寶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