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重在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即培養、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課文擺在那兒,是死的東西、冷冰冰的文字,如何使它變得有溫度、有感情,我們還得在課堂教學方法上多下功夫。下面幾種方法也許可給大家一點啟示。

1.朗讀課——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朗讀不是把書面語言轉化成聲音語言的簡單過程,它應是文本的再創造過程。《教師口語》中明確地說:“朗讀就是把書面的語文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再創作的活動。”可以說“朗讀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動人心者讀為本”,缺少了“讀”,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或古人所說的“文道問題”就都不存在了,也就無法動人心了。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既是新課標規定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又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字詞句的訓練就有了,語感訓練就有了,語言的內化也就有了,語文的人文性也就有了。

關鍵在于要教會學生讀,怎樣教?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教給他們悟,教給他們如何傾注自己的感情將作者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當中老師的引導示范、學生的揣摩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學習《雷電頌》時,我讓學生閉目細聽我的范讀,然后由學生或小聲或大聲朗讀,揣摩文句,去體悟情感。當他們自己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時,課文中的語言就是他們自己的了。這比單純的講解,作用大得多。

2.表演課——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語文教學更是藝術中的藝術。那么如何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參與進來并有興趣去思考研究,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呢?這就需要教師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調動學生的熱情,激起他們的興趣,使之主動參與進活動中來。我認為表演課當是一種好方法。

我們在引導時,不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動作、語言的模仿去感染學生,促使其對文章內容進行領悟。如《雷電頌》中,屈原在對風、雨、雷、電進行呼喚,我們就可加入一些動作將詩人的激情通過動作的表演而渲泄出來。當教師覺得這個篇目能改為課本劇,適宜表演,就可以提前布置,將學生劃分為小組,擅長寫作的編寫劇本,擅長表演的讀文、揣摩人物心理等,劇本出來后,與編劇一起探討。在表演《羚羊木雕》時,演父親的同學那邊抽煙、邊用不疾不徐、慢條斯理卻又顯得不可違抗的語氣說話的扮相,贏得了全場熱烈掌聲。熱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大多數人都有表現的沖動,表演是游戲的一種。

3.辯論課——這類課教師宜事先設計好論題,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去準備,然后雙方選出辯手,各自闡釋己方觀點,相互提問,抓住對方的漏洞展開反詰。這類課往往適合文本內容的拓展遷移。如學完《羚羊木雕》后,學生圍繞“友情與物質孰輕孰重“這一論題展開論辯;學完《馬說》后,學生圍繞“千里馬與伯樂孰先孰后”展開論辯。真理愈辯愈明,學生在論辯中,理解了內容,拓展了知識,增長了才干。

4.生生課——什么是生生課呢?就是由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而教師只是現場指導,關鍵時刻出來救場。我事先選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強的學生充當小教師,與他研討好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預設同學們會提出的問題。小教師對同學的心理把握得較準,提出的問題比較符合客觀實際,而我考慮得比較周密,互相補充,備課就顯得充分、周全。由于小教師是學生,與同學們地位平等,同學們就放開膽子,大膽提問質疑,大有難倒他的氣勢。小教師呢,也使出渾身解數,解疑答惑。個別問題難以解答時,我便出來救場。這種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使課堂氣氛活躍。

5.寫作課——“日札勝作文”。這些年來,我一直要求學生以寫日記的方式代替寫作文。初一、初二我要求學生一天一篇,每篇400字以上,將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記錄下來并進行一定的文學加工,每周一、周二交上來批改。批改時,我將語言優美的句子,構思精巧的段落,甚至某個用得好的詞語,用紅筆勾出來并批一個“好”字。若整篇文章寫得好,再批個“好”字,并寫上簡短的評語或鼓勵的話語。日記發還之后,學生們互相傳閱日記本,比一比誰的“好”字多,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寫日記的興趣,都努力地想把文章寫好,以期待得更多的“好”字,天長日久,寫作能力自然就上去了。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怎樣使它的藝術性完美發揮出來,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去追求的。只要我們本著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的原則,不論采用何種方式方法,只要使學生的能力及個人道德修養得到提高,就是好方法。萬紫千紅總是春!

作者單位 陜西省城固縣朝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