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回歸的小語教學方法與實踐研究
作者:李成敏
發布時間:2019-04-16 10:52: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學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自新課程標準確定以來,“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得到深入落實,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也從“高空懸浮”的狀態,轉向“發散回歸”式的特色路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特色回歸的方法,能夠優化教學模式,讓教學更具互動性、針對性。
一、回歸真實,優化生成
新課改理念對課堂教學的真實性提出了明確要求,反思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沒有深入挖掘教材,不顧學生真正學習需求,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忙于參與很多觀摩課、優質課活動,學習了一些華而不實的教學方法,但這些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內心更加渴望實實在在的、有用的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真情實感,要善于拉近自己和學生的距離,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學生敞開心扉交流,要知道虛假的情感是沒有生命力的。學生思維是真實的,學生要敢于提出自己學習中的困惑,敢于張揚自己的個性,唯有如此課堂生成才會生動、真實、精彩。
二、回歸個性,關注內心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要剝奪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利,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獨特的見解,在閱讀實踐中獲得更大收獲。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教師,閱讀教學雖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是這種指導必須是在學生自己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著眼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調動學生閱讀情感。閱讀情感是讀者的情感與作者情感的交流碰撞中產生的獨特體驗,情感是閱讀的驅動,在情感的驅使下去閱讀,才能產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不再有閱讀的強迫感。比如,在執教《奶奶的白發》時,我首先這樣提問學生:“你們見過誰有白發?”學生的思維被這樣一個問題激活,他們饒有興趣地說:“爺爺奶奶。”我繼續導入:“有位小朋友的奶奶頭上也長滿了白發,奶奶說這白發和這位小朋友以及小朋友的爸爸有關系,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來讀一讀課文《奶奶的白發》,從中去尋找答案吧!”這樣的導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了閱讀中。
2.關注學生內心體驗。在教學中,如果教師不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學生就會變得人云亦云,失去個性。個性化閱讀中要關注的是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對課文內容、情感、寫作手法、精彩語句的思考、分析、歸納等,從而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品質。比如,在執教“黑板跑了”一課時,我提問學生:“安培的專心從課文的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從中畫出這些句子。”接下來,進行反饋交流,分別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描寫安培專心的句子,讀出來給大家聽。
3.設計開放性問題。閱讀是個性化的閱讀過程,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閱讀理解,產生共鳴、質疑等。在閱讀教學的設問中,要多設計一些促進學生個性化思維的問題,給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比如,在執教“三顧茅廬”一課時,我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誰能用自己的話,解釋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諸葛是復姓,你還知道哪些復姓呢?這些開放性問題會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思考中擁有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
三、回歸生命,智慧施教
新課改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鮮明的個性和人格。基于此,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能力的發展,構建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語文課堂。
首先,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語文之美。教師要轉變觀念,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自主學習。其次,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信任鼓勵、放飛想象、人人平等、樂于合作的良好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認真探究、大膽質疑、敢于創新,教師必須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更好地啟發和引導學生,才能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喜悅,同時,教師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當學生遇到失敗時,要給予他們鼓勵和幫助,讓學生重新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
回歸特色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應該是嚴謹樸素,簡約有效的,“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回歸小學語文教學本色,使新課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作者單位 安徽省明光市逸夫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