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把數學實踐活動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以此來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么,在數學課上如何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筆者認為從 “解題教學”轉移到“數學教學”,是一個值得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有效教學策略初探

1.實踐活動要整體化

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解決問題的活動,它在呈現形式上絕不是單純的戶外活動,它可以表現為課堂內的經歷探索,也可以表現為課內外相結合,還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會大環境下的調查活動。它是靈活的、開放的、形式多樣的,但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實踐活動要系統化、整體化。所謂整體化,就是實踐活動中的每個環節都是彼此相連,應該緊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比如,開展“小小商店實踐活動”,不管是課外的市場調查,還是課內的分組活動,都緊緊圍繞著認識人民幣而展開和深入。

2.實踐活動要生活化

知識源于生活,同時又能改善生活,實踐活動的內容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學習了 “時分秒的認識”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讓學生為自己制作作息時間表、鐘表模型等系列實踐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運用時間的好習慣,另一方面也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有的學生發揮繪畫特長,制作了精美的作息時間表,有的則用一雙巧手制作了好玩的卡通鐘表。

3.實踐活動要社會化

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如打電話,它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打電話中產生的數學問題也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現在學生家里都有手機,面對眾多的入網方式和包月套餐形式,究竟應該怎樣選擇才比較合適呢?學生只有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分析整理數據,才能作出比較、判斷和決策。將這樣的實踐活動交于學生,相信不僅能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熱情和興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鍛煉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實踐活動要信息化

信息時代,網絡對于學生來說已不陌生,網絡的發展使得學校的教育可以從校內延伸到校外。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特點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上網查詢資料,讓他們更快、更有選擇地接受到更多新的信息,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同時也讓學生將自己知道的學習網站帶到學校與同學進行交流。這種通過家校聯系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們了解到收集信息的途徑有許多種。

5.實踐活動要學科化

有一些活動資源來源于學科本身的獨特魅力。教師就要結合教材創造條件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有關的數學問題。 如學習平移和旋轉、位置等,可以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實際操作,得到感性認識和實踐體驗,從而拓寬他們的思維,開闊他們的知識面。再如學完“面積周長的計算”,讓學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課桌、書桌、房間面積的大小和周長是多少;學完“米、厘米”,讓學生走一走,估計一下自己走一步的長度,量量自己、小伙伴有多高;認識完“克、千克”后,掂一掂自己的小書包有多重,稱一稱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學習了“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讓學生分析社會上的一些摸獎、買彩票的中獎概率問題。把所學的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既可以使數學知識得到擴展和延伸,又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發現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

6.實踐活動要多樣化

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多樣才能激起學生參與的興趣與熱情。數學學科中,生活化的問題是需要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去尋找和發現的。在大量的實踐過程中,還應注意收集學生的活動信息,找出活動中的閃光點,運用激勵性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下次活動的信心,同時也可為教師開展有效反思提供寶貴的資料和依據。

二、有效組織實施策略

實踐活動是否只要花樣,不要質量呢?在實踐中我發現,在許多實踐活動之前,沒有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因此,學生對活動沒有應有的預見性。下面是我在實踐中摸索出的開展實踐活動的幾大步驟:

1.活動前, 教師應與學生共同討論活動的主題、步驟以及方法。

2.活動中,應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序的實現自我管理,自我調控。

3.組織學生充分交流,老師要幫助其解決問題。

(1) 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2)促進各種觀點的交流,分享不同觀點帶來的啟發。(3)適時、恰當的肯定及耐心的啟發 。

4. 適時運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開展反思。

總而言之,加強實踐活動有效性的研究,拓展實踐活動的有效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由舒展身心,提高創新精神、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