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由于小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所以他們在閱讀當中會遇到一些障礙。如何認識這些障礙,如何克服這些障礙,是英語閱讀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研究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不能只從閱讀本身做文章,更不能讓學生簡單地重復閱讀。研究閱讀教學,要從閱讀本身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兩個角度入手。

一、小學英語閱讀是什么樣的

什么是閱讀?閱讀是一個積極主動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也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與母語閱讀不同,小學生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首先會遇到工具性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詞匯問題。小學生看到英語的第一反應就是將英語翻譯成母語,其后才是根據中文意思去理解整個文本的內容。盡管小學英語閱讀不可能給學生很長的文章,但組詞成句已經是一個不小的困難了。如果這個障礙不能克服,那英語閱讀的過程就不可能是一個思考、理解、接受信息的過程。

有人說,閱讀的一條Principle是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積極的雙向互動。筆者對這個觀點頗為贊同。如果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對故事的內容提前有一個大致了解,那他們在閱讀的時候,往往就會受到一種直覺的驅動,從而使閱讀變得高效。比如,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中,筆者先用中文向學生介紹了故事梗概: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非常喜歡穿新衣服,有一天來了兩個拜訪者跟他說:“我親愛的國王,我們將會給你做一件新衣服……”學生對這段內容有了比較準確的理解之后,再讓他們去讀英文,就容易很多。

二、怎樣的閱讀教學才是適合小學生的

教師怎樣進行閱讀教學才是更適合小學生的呢?提高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學會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挑戰。面對這個挑戰,把握學生的認知心理,化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學生的興趣自然容易被激發,也容易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如此英語教學就比較順暢了。

如上面所舉的例子中,筆者將學生閱讀的順序調了個個兒,看起來有點本末倒置,因為沒有讓學生去先閱讀,再理解,而是先通過母語去建立理解,然后再去讀英文。這樣的教學有效嗎?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因為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帶著理解去閱讀英語文章,就不會經過一個機械地將英語翻譯成中文的過程。而如果讓學生先讀英文再去理解的話,他們必然會先將一個個詞匯翻譯成中文,然后再將翻譯的中文組合成句子,這樣的理解實在是太機械了。反之,如果采用筆者的方式,學生理解英文文本的過程,就是一個將理解與現在的英文進行對照的過程,這個對照不是詞匯對詞匯的,而是句子對句子的,這個理解也就不是機械的,而是自然流暢的。比如,文本一開頭的long long ago,學生所需要建立的理解,不是第一個long對應“長時間”,第二個long對應后一個“長時間”,ago對應“以前”,而應當是long long ago作為一個整體,對應著“很久很久以前”。在這種整體理解建立之后,他們有可能通過語言直覺也就是語感,再去理解long和ago。

實際上,小學生在理解文本意思的時候,是希望獲得“意義”的,這個意義來自于整體建構,而不是機械組裝。正因為如此,筆者的上述方式是適合小學生的。

三、基于小學英語有效閱讀教學的思考

對于英語有效閱讀教學的研究,讓筆者有了許多思考。閱讀教學不能只抓閱讀本身,而要去研究閱讀的規律。閱讀規律,不在理論里,而在實踐里。通過實踐去發現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是經驗積累的重要途徑,而基于這些實踐經驗再去尋找理論,對于教師而言是比較好的專業成長方式。這里實際上隱藏著一個教學研究的基本思路,那就是教師對教學的研究是要依據學生的基礎以及認知規律進行的,在這樣的研究當中獲得的認識才是契合教學需要的。這個教學需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英語知識構建,二是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學生英語知識的獲得需要在一定的規律下進行,而這個規律只能在教師的研究當中發現,于是英語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實際上與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致的。閱讀教學只是英語教學的一個方面,卻是英語教學研究的“牛鼻子”,抓住這個“牛鼻子”,小學英語教學的大門就會向我們敞開。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