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作者:徐軍紀
發布時間:2019-04-16 16:44: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如今,新媒體在高校得到了廣泛運用,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新媒體技術日益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資源,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以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及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教學模式 改革
基金項目: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級科研計劃項目《基于新媒體視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ZK16-34)。
引 言
目前,新媒體技術已逐步進入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其中就包括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代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應秉承與時俱進的原則,明確新媒體技術在推進教學模式改革上的價值。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發展機遇
1.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相關技術日益成熟,網絡遠程教育得以實現,微課、慕課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模式逐漸興起,更好地實現了設置的教學目標,改變了以往只能在課堂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模式。課外,教師可以運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與學生進行實時溝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課堂教學內容掌握情況,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還可以給學生推送相應的理論知識,根據學生評論洞察學生思想狀態。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2.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感染力
新媒體技術集視頻、音頻、圖片為一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新媒體技術的輔助下能夠為學生呈現圖文并茂、氣氛活躍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自主思考及探究的積極性,增進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切實提升課堂感染力,從而實現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3.推進教學資源的優化
高校教師在新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在相應教學目標的引導下,能夠科學篩選海量教學資源,選取最為適宜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信息及資料,在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之后,以教學課件、教學案例等形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為學生傳遞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推進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資源的優化和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學內容不夠與時俱進
板書式授課及多媒體授課均以教科書為教學內容來源,若教科書內容與實踐發展相脫節,則會大大降低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內容而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些內容、觀點及框架較為固定,教學內容鮮有變動。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仍沿用之前的教學模式,未能及時調整教學案例,使得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在新媒體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為多樣,各種社會事件及熱點問題極為容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學生對時事新聞具有較強的感知力,教師如果不及時更新案例,將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碎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只有系統完善的思想體系為支撐,但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課程案例及輔助案例并不具備代表性及典型性,案例之間的關聯度不高,與現實生活缺乏有效聯系,使得學生對案例的認同度受到一定影響。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學模式具有碎片化特征,在時事熱點及國家發展政策等方面的統籌上有待提升,課程體系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3.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不高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思政課教師也在積極進行改革創新,開始嘗試互動式教學,以調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然而,學生在執行相應學習任務時,缺乏健全完善的互動機制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考核機制,課堂教學仍以教師講學生聽這一傳統模式為主,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未能充分發揮出來,這也正是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教學對象與教學內容如何有效對接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
1.科學地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及策略
(1)基于實際情況選擇教學模式
任何教學模式都不是盡善盡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單純運用某種教學模式,而應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傳統教學模式與線下教學需求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應將傳統教學模式與新型移動教學平臺有效整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利用移動教學平臺開展網絡教學,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科學地運用移動教學平臺,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學生的自控能力。為了避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重難點把握不清等問題,教師進行網絡教學時,需適當調整教學模式,依據教學內容設置相應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自主查詢資料、分析解決問題。
(2)適當運用開放式教學
開放式教學是支撐教學模式變革的前提。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變革中,要科學運用信息技術及新媒體技術,突破教學時間及空間上的限制,完善課堂設置、師生互動等環節,設計適宜的社會實踐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梢匝埾嚓P專家學者到校舉辦學術講座,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需求,設計適宜的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在實踐中升華所學知識。此外,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個人特點,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科學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如組織學生對某一論點展開辯論、專題演講等。
(3)對考試制度進行適當變革
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要滿足當前教育發展需求,就必須推進考試制度改革。就考試方式而言,高??梢越M織學生在移動設備終端進行考試,同時也可以和筆試有效結合起來。就考試范圍而言,高??梢栽诳己酥性黾訉W生實踐運用能力方面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還可以設置相應的實踐環節,將實踐環節得分加入總分,以提高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在制訂考試制度時,應以學科特點、內容及具體情況為基礎,將教學目標置于考試內容的中心。
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1)利用移動教學平臺增強教學實效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種移動教學軟件被研發出來。鑒于這一實際情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科學運用移動教學平臺,將慕課、時事一點通等合理運用到教學活動之中。慕課作為現代化新型教學模式具備回放課堂內容、自主調節播放速度等功能,學生能夠依據自身學習情況,自主選擇重復觀看或跳躍觀看,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活動。教師在制作慕課時,需將前期準備工作落實到位,選擇恰當的問題切入點,在具體清晰的批判思維引導下開展課堂教學,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提升教師的新媒體的運用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科學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模式改革,關注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態度,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需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目前擔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師多為文科專業,在多媒體技術操作上略顯生疏。鑒于這一實際情況,教師要秉承與時俱進的原則,掌握移動教學設備的運用技巧,積極參與相關技術培訓,提升自身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此外,在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育部門也應結合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
3.運用移動教學平臺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1)明確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需求
受課時安排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時間及課時設置有限,師生難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充分交流與溝通。如今,微信、微博等已成為人們常用的社交軟件,其不僅突破了時空的局限,還能夠避免面對面交流時的距離感及畏懼感。學生可以利用社交軟件匿名或實名發表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或描述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心理負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靈活運用翻轉課堂、微信公眾號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習需求。
(2)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并增加相應的實踐活動環節,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彰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實踐中總結學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在設計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基于教學內容及學生思想動態,有效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根據學生在移動學習設備上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結 語
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全新的視角分析教學模式的優缺點,針對其中不足之處及時改進、及時優化。在運用新型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深入研究支持教學模式的理論,明確相應的設計目標以及該教學模式適用的范圍和對象,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及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最為適宜的教學方式,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文博:《新媒體背景下運用信息化技術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魅力中國》2017年第39期。
[2]韓松洋:《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索》,《知音勵志》 2016年第10期。
[3]劉佳:《論新媒體時代案例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2期。
[4]葛楠:《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模式初探》,《現代職業教育》 2016年第16期。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