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岳本勇 彭澤航
發布時間:2019-04-16 16:21: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際相融合而創造出的新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革命完整性、地域文化性、事件鮮明性和歷史生動性等特點,積極探索陜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可以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樣化,增強高校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堅定大學生的“四個自信”。
[關鍵詞]陜西紅色文化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西安郵電大學黨委宣傳部2014年重點項目;西安郵電大學學生工作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項目(項目編號:ZLG2017-5)。
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
紅色文化是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際相融合而創造出的新文化,其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相關問題。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性質的反映,是中國共產黨前進的豐碑,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更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積淀。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
從中國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在中國特色文化發展的道路上,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但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國際政治多元化情況下的霸權思維、冷戰思維、滲透思維依然盛行,以美國為首挑起的中美貿易戰是霸權思維和冷戰思維的表現,信息媒介傳播方面,西方的滲透思維沖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上述“三種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沖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人文化自信的增強,尤其是對青年為主、思想較為活躍的大學生群體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高度的文化自信關系著文化的繁榮興盛,更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在“文化自信”增強過程中,要強化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把理想信念擺在教育的首位,弘揚中國共產黨創造的紅色文化,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要陣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背景,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的前進過程,深刻了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發揮歷史自覺性,樹立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寶貴的文化資源。黨的十九大之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是新時代的見證者,也是新時代的建設者。因此,進一步探索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的文化培育、精神傳承等方面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國家價值、社會價值、現實價值、未來價值。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強烈的感官優勢,能夠使大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堅韌不拔,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提升大學生的品德修養,培養大學生的奮斗精神,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法與中國實際相融合的新文化,以紅色文化資源為陣地可以深入淺出地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幫助大學生樹立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進而全面落實我國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黨、國家、社會、高校都應積極參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社會輿論、媒介環境和育人環境。黨和國家的教育格局使得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更具科學性、專業性,一大批紅色文化傳播媒介為大學生思想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一大批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作品和紅色文化品牌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增添了生動性、多彩性。因此,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知識、情感、素養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且在日常行為中已經有所表現。比如當代大學生對美中貿易戰的正確認識、對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熱烈反應,都表現出其捍衛國家、民族尊嚴的堅定立場。然而,我們在取得碩果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還存在一些“短板”。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存在內容不匹配現實發展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兩課”到課率不高、抬頭率不高、聽講率不高等現象的出現。
從學生主體來講,部分高校大學生對目前開設的思想政治課程認可程度較低、參與熱情較低。如想要改變當前這種局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剖析高校大學生滿意度不高、參與熱情偏低的原因,其次進一步分析為什么會出現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知行脫節的現象。從高校建設來講,部分高校在意識形態工作過程中,沒有正確處理好領導權與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問題,沒有正確處理好高校發展與意識形態工作的問題,導致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可操作性的活動方案。從制度層面來講,相關教育部門沒有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教育的全過程,使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缺乏制度保障。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包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倡導的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傳播其理念、彰顯其精神有利于紅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堂傳統課都是鮮活的教材,都折射著革命先輩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一個人對祖國愛得越深,歷史責任感就越強烈,人生目標就越明確,人生信念就越堅定。紅色文化資源是彰顯革命歷史的新平臺、新課堂,其感召力是學校和書本不可比擬的。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的各個環節,融入高校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能夠真正發揮紅色文化在生活實踐中的指導作用。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特點
經濟全球化導致大量西方社會思潮、社會文化、宗教文化滲透進我國高校,導致校園文化、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呈現多元化形態,再加上大學生缺乏應對復雜社會環境、思想潮流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在思想上受影響、沖擊就在所難免了。紅色文化融合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是大學生群體容易接受的。因此,在解決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扭曲等問題時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陜西是西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對中國北方革命運動乃至全國革命運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是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的重要陣地,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筑成了我黨不朽的思想豐碑和精神內涵。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涵蓋了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具有完整性、數量多、分布廣、影響大的特點。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陜西地區堅持正確道路,追求紅色信仰,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奮起反抗,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存,陜西是北方地區共產主義宣傳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黨領導群眾斗爭時間較早和較長的省份之一,更是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歷史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以革命時間為序,以革命、建設時期的不同歷史地位為依據,以歷史重大事件為分界,大致可分為吳起鎮會師前的追尋時期、吳起鎮會師——西安事變的啟航時期、全面抗戰的燎原時期、解放戰爭的走向全國時期和梁家河的面向未來時期。在各個歷史時期,事件性質明顯,人物形象突出,進步團體成績顯著,革命場面波瀾壯闊,有辛亥革命重要組成部分的“陜西舉義”,有大革命失敗后中國西北地區發生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渭華起義”,有書寫了西北革命史、人民軍隊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光輝一頁的“兩當起義”,有紅一方面軍結束長征的“吳起鎮會師”,有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轉折點的“西安事變”,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中心、為奪取全國抗日戰爭勝利和國家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和延安精神,有習近平總書記插隊七年的梁家河村等。
目前,據黨史部門普查確定陜西共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2000余處,覆蓋了陜北、陜南、關中等地區。從這些革命遺址和愛國教育基地的分布可以看出,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多樣性、革命完整性、地域文化性、事件鮮明性和歷史生動性等特征,是陜西人民優良文化傳統和崇尚自由平等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陜西人民在中國革命各個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和文化,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一系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新方略、執政的新理念,這些革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是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能夠有效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原陜西省委書記婁勤儉曾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從其豐富內涵中找到根脈、傳承基因、汲取力量,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要依托延安、照金、馬欄、梁家河等紅色資源,弘揚革命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砥礪前行的底氣和勇氣。
陜西作為全國教育大省,有100多所高校,在校大學生有120多萬人,位居全國前列。因此,積極探索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徑,既可以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外在崇高性和內在教育性,又可以為高校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不懈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校應堅持文化多樣性與教育針對性相結合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踐行體驗式實踐教學。大學生普遍具有飛揚的個性、靈活的思維、強烈的求知欲等特點,高校應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能滿足大學生的個性、求知欲,又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樣性。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眾多,高校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建立紅色教育實習基地,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發掘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價值,通過身邊人、身邊事、身邊遺址自感自悟。另一方面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講,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踐行體驗式教育,落實“三全”育人,使大學生從思想上堅定正確的“三觀”和理想信念。
高校應堅持知識傳授性與文化滲透性相結合的原則,課內與課外相統一,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讓大學生在文化中成長。每種知識都需要一定的學習過程才能被深化理解,所以高校一方面要繼續做好“兩課”教育教學工作,始終堅持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堅持把“大思政”理念貫穿于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依托校園文化建設,繼續深挖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編排真實歷史故事、具有陜西方言特征的話劇、影視作品等,以生動、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增強大學生的精神歸屬感,使其能夠更全面、快速獲得正能量。
高校應堅持文化傳統性與方式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把紅色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積極主動地把紅色文化資源帶入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另一方面要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加強網絡信息化的建設,挖掘網絡信息資源,探索網絡文化、傳播媒介與紅色文化的結合途徑,符合大學生群體的個性發展要求,滿足大學生群體的求知欲,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目標性相一致,目標性與實效性相一致,時效性與目標性相一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3]《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9月10日。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17。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
[6]婁勤儉:《弘揚延安精神 激發干事激情》,《人民日報》,2017年3月10日,第9版。
[7] 歐陽輝:《弘揚革命精神 堅定“四個自信”》,《人民日報》,2017年3月17日,第7版。
[8]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陜西歷史》(第一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張文、王艷飛:《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人民論壇》2016年第23期。
[10]馮東飛、韓琳:《延安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