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九大以實現偉大夢想為指引,提出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明確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全局工作的總框架、謀劃事業的總坐標、推進工作的總抓手。“四個偉大”在高校的落實情況事關教育根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前,對于“四個偉大”在高校的落實,黨委和行政部門有了新的定位,教育工作者有了新的認知,學生有了新的實踐,整體形勢良好,但個別教師存在認知不夠深入等方面的問題。對于落實好“四個偉大”,高校應當旗幟鮮明講政治,扛起教育強國的歷史使命;堅定不移抓根本,決然擔起立德樹人的歷史責任;凝神聚力提質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力;與時俱進激活力,不斷釋放人的潛能和辦學活力;全心全意為人民,不斷完善高等教育服務功能。

[關鍵詞]高校 “四個偉大” 路徑探析

“四個偉大”明確了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全局工作的總框架、謀劃事業的總坐標、推進工作的總抓手。高校如何在踐行“四個偉大”中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要使命、擔當好立德樹人的歷史責任;教師在推進“四個偉大”實踐中如何展現新氣象、彰顯新作為、服務新時代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探討分析高校在踐行“四個偉大”中的路徑抓手,發揮高校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四個偉大”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49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建國以后,黨團結帶領人民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進入了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新時代要有新使命,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十九大報告在闡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時指出,要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明確把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作為一個統一整體提出來,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體現了奮斗目標、實現路徑、前進動力的高度統一,體現了歷史傳承、現實任務、未來方向的高度統一,體現了黨的前途命運、國家的前途命運、民族的前途命運的高度統一,使我們黨對肩負的歷史使命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偉大斗爭的完整表述是“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2]。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黨必須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就是我們黨正在深入推進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自身必須始終過硬,就要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偉大事業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實現民族復興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又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求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十九大報告在闡述“四個偉大”時,是用一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把它們貫穿起來的,即“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3]。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但“四個偉大”之間不是平行并列關系,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歷史表明,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偉大斗爭不能進行,偉大事業不能推進,偉大夢想也不能實現。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中國共產黨,關鍵在把這個黨建設好,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當前“四個偉大”在高校落實的基本情況

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決定中華民族長久競爭力,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后繼有人。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教育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更不是反對派和掘墓人。沒有什么比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更重要,也沒有什么比這方面出問題更危險[4]。“四個偉大”在高校的落實情況事關“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以說“四個偉大”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魂與根。從目前來看,高校在落實好“四個偉大”過程中整體形勢是好的、向上的、積極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對落實好“四個偉大”有了新定位

高校黨委和行政普遍認識到,“四個偉大”更加清晰和完整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體現了高校立德樹人的方式、路徑與目標高度統一的內在邏輯。“偉大斗爭”有利于高校引導學生準備斗爭、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全新的思路和充分的思想準備面對各種挑戰,引導師生合理利用資源優勢,全心全力獻身于偉大斗爭中。“偉大工程”有利于高校引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正確理解“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科學內涵,正確認識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促使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為建設“偉大工程”不懈奮斗。“偉大事業”有利于高校引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理解中國的現實國情。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面臨的機遇挑戰并存,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要更理智面對挑戰,為建設“偉大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偉大夢想”有利于高校引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緊密結合起來,在實現個人發展的同時,勇于承擔新的歷史使命。

2.高校教師對落實好“四個偉大”有了新認知

高校教師自身要對“四個偉大”有深刻理解與踐行,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四個偉大”的重要內涵,深刻理解為什么要進行斗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斗爭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形勢,使其與時俱進,繼承優良傳統并勇于創新,敢于迎難而上,勇于挑戰,勇于斗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深刻認識直面“中國問題”、破解“中國問題”只有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和純潔性建設,才能使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成為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形勢,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偉大事業,承載著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認識樹立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重要意義,深刻認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來所有中華兒女最偉大的夢想,也是由大國邁向強國的根本;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四個偉大”相互貫通、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關系,更加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深刻認識如何將個人夢想融入“四個偉大”中,建功立業、報效祖國,實現家國夢想。

3.高校學生對落實好“四個偉大”有了新的踐行

作為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高校廣大學生對于“四個偉大”有了新的踐行。一是新一代青年學生已作好接過“偉大夢想”接力棒的準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作用,將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相統一,腳踏實地不斷奮斗,為“偉大夢想”的實現作出自己的貢獻。二是當代青年已經成為“偉大事業”的積極參與者和奮力推動者,在新時期勇于承擔更大的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知識水平和專業本領,將全部激情投入“偉大事業”的建設中。三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偉大斗爭”被賦予了新的歷史特點,高校學生大都清醒認識到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和增強自身能力的重要性,不斷主動接受考驗,自覺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學習。四是廣大青年學生已經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堅決不能動搖,更加自覺地擁護并接受黨的領導,筑牢了“偉大工程”的執政基礎。

高校落實“四個偉大”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校在“四個偉大”的貫徹落實以及將“四個偉大”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機融合的過程中雖然整體上做得很好,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個別教師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落實“四個偉大”內涵認識不到位,對落實“四個偉大”方法認識不夠到位,對落實“四個偉大”對象認識不夠到位;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踐行“四個偉大”雖然高度認可但不夠深入,對踐行“四個偉大”雖然有進取心但缺乏自我鍛煉的決心,對踐行“四個偉大”雖然躍躍欲試但缺乏“天下為公”的責任心。存在上述問題的主要因素:一是社會環境因素。經濟全球化及政治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價值觀和實用主義文化的挑戰,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文化的多元變化[5],對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二是學校環境因素。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和學生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大,由于學校類別不同,資源配置不同,限制了踐行“四個偉大”的深入開展。三是自身環境因素。一些教師和學生成長工作履歷單一,缺乏社會歷練,家庭唯學習成績論的影響等造成其政治站位不高或缺乏大局意識。

高校落實“四個偉大”的路徑初探

當前,我國正處在歷史交匯期,面對世情、國情、教情的不斷變化,高校有效踐行“四個偉大”事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事關教育根本問題,事關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旗幟鮮明講政治

(1)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就是要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黨在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上、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改革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人才隊伍建設中對高校基層黨建的領導權,強化“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教育引導師生員工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要重點在入腦、入心上下工夫。

(2)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就是要牢牢把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聯系學生實際,教育引導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為學生的成長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3)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既要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吸納一切優秀國際教育成果,又要重視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經驗的總結梳理和理論升華,堅持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宣傳中國道路、中國聲音,服務國家戰略布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實踐方案與理論成果,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

(4)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切實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四個堅持不懈”為指引,狠抓、大抓基層黨組織建設,牢固樹立標桿意識,積極建立長效機制,持之以恒正風肅紀,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域領導權、主動權、話語權,大力提升黨委領導創建“雙一流”的能力,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紀委的監督責任,扎實做好廉潔風險防控,使“八項規定”精神在高校深深扎根。

2.堅定不移抓根本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是以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根本,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看問題、謀發展,以人民是否滿意為試金石,進一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大學定位中突出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相融合,在學科專業結構布局中突出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相統一,切實加強內涵建設與發展。

(2)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始終把人才培養放在學校工作的中心、把德育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和導向,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統推進各項資源向育人聚焦、向德育發力,在新時期弘揚辦學傳統、繼承優良學風,教導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偏移、不動搖。

(3)堅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基礎工程

繼續堅持立足培養、積極引進、全面提高、協調發展,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把師德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轉化為制度安排、職業規范,在教師特別是高層次人才評聘過程中嚴格把好政治關、師德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引導廣大教師按照“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4)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發展動力

高校應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不斷深化校內綜合改革,完善校內治理結構,強化開放辦學觀念,切實提高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推進校園民生工程、增強教師尊嚴感和幸福感,讓廣大教師更有依靠、更安心、更專注從事教書育人工作,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向、同行,營造廣大師生心情舒暢、人盡其才的校園生態,努力成為世界高教改革發展的推動者和引領者。

3.凝神聚力提質量

(1)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

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命脈。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從“以量謀大”到“以質圖強”的重大轉變時期,這就對高等教育聚焦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按照“四個回歸”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強學風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全力推動內涵式發展,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新“兩步走”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2)建設高水平的育人體系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遵循黨的十九大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推進“四個偉大”的具體要求,實現內涵式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緊扣提高質量這一主題、突出服務需求這一導向、用足深化改革這一動力源。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工夫,將質量要求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和自覺行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4.與時俱進激活力

(1)以章程建設為核心,建立健全制度體系,構建依法辦學治校的制度支撐

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學校改革發展,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進一步細化學術委員會議事細則,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完善學校理事會工作機制,完善師生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重大決策程序。

(2)以學術組織建設為抓手,建立“教授治學”平臺,構建學術權運行機制

高校行政與學術的矛盾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高校應逐步逐層建立完善的學術組織,建立起學術本位的“教授治學”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完善學院重大事項決策機制,形成教授委員會與黨政聯席會議、教代會集體決策的“三駕馬車”。

(3)以權責下放為重點,釋放基層單位活力,構建校院兩級管理機制

高校應促進“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調動職能部門和學院(系)兩方面積極性,強化“統籌管理、分類指導”的系統性、科學性,圍繞“放管服”建立對接院(系)的工作機制,使學校職能部門綜合管理、院系自主運行的機制更加順暢。

(4)以人事制度改革為抓手,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構建現代大學人事管理體制

高校應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進人才評價方法等,充分調動各類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分類建設與高水平大學發展相適應的教學、科研和管理三支高素質隊伍。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提升教師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

(5)以推進民主管理為核心,完善民主監督結構,構建辦學治校監督體系

高校應架起民主管理決策與實施、權力機構與職工群眾溝通的橋梁,暢通民主管理和監督渠道,支持和保證師生依法履行民主權利,構建全方位監督體系,實施廉政風險管理和監督,規范權力運行,完善并擴大校務等各類信息的公開內容和范圍,主動接受師生和社會的監督。

(6)以服務促發展為導向,搭建合作平臺,構建外部參與內部治理機制

高校應主動打破內部自我決策的傳統管理模式,積極搭建社會參與大學決策和管理的開放平臺,堅持擴大社會合作,強化社會服務,以服務促發展、提質量、求效益。

5.全心全意為人民

(1)高度重視教師在教育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

教師是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是辦好讓人民滿意大學的根本力量。高校應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2)高度重視學生在辦學中的主體地位

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更高水平的培養體系,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要在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上下工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才、大情懷的人。

(3)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滿足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一個個家庭的期待。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急人民群眾之所急,想人民群眾之所想,認真解決好當前在人民群眾中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群眾的教育排憂解難,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結 語

綜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闡述了系統完整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明確提出了教育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為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依據。高校必須更加自覺肩負起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貫徹落實好“四個偉大”的要求,擦亮馬克思主義底色,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提升辦學治校的能力水平,強化學生“四個意識”,增強學生“四個自信”,筑牢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為民族復興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2][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第10-17頁。

[4]陳寶生:《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建研究》2018年第7期,第19-21頁。

[5]馮剛:《新形勢下意識形態相關問題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第199頁。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