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聽清華附中徐慧琳老師觀摩課后反思
作者:黨月玲
發布時間:2019-04-15 14:54: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8年6月16日,延安市骨干教師一行50人在吳欣鑫教授的帶領下來到清華附中,感受到了清華附中濃厚的文化氛圍。上午在清華附中聽了徐慧琳老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同課異構課。
兩節課,徐老師對同一篇課文設計了兩種思路:第一節課是從學生問題入手解讀文本,重點探究蘇軾在眾多三國人物中選擇周瑜作為英雄代表的原因,引導學生尋找蘇軾和周瑜的契合點,探究詩人的思想感情;第二節課從文字入手,即徐老師所說的“言”,析景緣理,體味詞中語言的豐富性和創造力,體會文字背后的情感,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完成完美轉身,印證了王國維那句“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漸明晰,詩言志的重點得到了突出。
徐老師的這兩節課都是以問題為中心貫穿始終,不同之處是第一個教學班是學生“質疑、匯總、探究、解疑”,老師只在某個“結點”上給予引導;第二個教學班則是老師提問詩文關鍵詞,學生在解讀關鍵詞的同時生發出某個問題,就問題讓學生討論探究之后展示分享,老師再點撥,學生再生成新的討論問題。
表面上看徐老師是在和學生聊天,實質上說的都是該說的,聊的都是該聊的。關鍵是徐老師每一次都能聽出學生回答問題的“入口”和“出口”,能及時給學生“拐點”和“方向”,從而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主線有效地落實課堂重點和難點。
兩節課,不同的設計,不同的問題探究,但教學的目標和詩歌教學的中心卻是統一的,那就是文章的旨、作者的情。往深層次講,也完成了對學生探究能力、思維品質的提升。聽徐老師的課使我悟到教學中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1.作為教師,首先要學做真人,教人學真,讓語文課堂回歸本真
徐慧琳老師的示范課并沒有像通常的公開課那么有“立體感”,也沒有所謂的流程和格式,但是課堂很真,老師只有引導啟發,沒有過多的預設,老師給學生的是一張白紙、一支畫筆、一個命題。徐老師的教學更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不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一旦學生遇到問題,就會隨時讓學生討論,只是在思維的“節點”處對學生給予恰當的、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提升,并引導學生感悟中國傳統經典詩詞的獨特魅力。這才是真實的語文課。在課堂上徐老師顯得非常隨性,學生也很隨性,但這隨性又不是漫無目的、不著邊際的,在看似隨性的教學過程中隱藏著教師對學生理性思維的訓練與指導,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用心良苦。這恰恰符合了“無為乃大為”的思想,讓人佩服其深厚的教學功底,也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誤區。
現階段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追求教學形式的改變,而忽視了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教師跟著教參走,學生跟著老師走,很少有人去關注教學的有效性。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也許是答題高手,但并不是具有人文情懷的鮮活的人,這就與我們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故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摒棄浮華,刪除一些可有可無的環節,讓語文課返璞歸真,用理性與學生“對話”。
每次聽課感受不一樣。但卻有一個規律,愈是大家,課堂雕飾愈少,沒有統一的形式,沒有基本規律,但每節課的主題都很突出,重點目標明確而突出。
反思自己,不管什么內容的課,你首先要明白設計本節課教學活動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這個目標不一定高大上,也不一定追求統一,但要圍繞學情,圍繞教材。問題的設置、形式的設計都要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徐老師兩節課的具體設計方法不同,但在“志”這一塊達到了統一。
2.要善于大膽取舍
我們平時總是考慮這個目標沒完成,那個環節沒展示,因為追求面面俱到,所以失去了側重,結果效果不佳。徐老師刪繁就簡,不追求形式,還課堂以原生態,一切根據學生的需要,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而展開活動,還課堂以原生態,學生都是即興展現,老師只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問題探究創新的激發者。徐老師在這兩節課中的角色定位和具體操作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3.等得起、耐得住才能生得成
語文教學是個慢工夫,我們常常因為過分看重課堂的目的性,而為了短期目標影響終極目標。只有理解掌握了知識和能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有可能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徐慧琳老師的這兩節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學會靈活運用她的教學精髓,不斷尋找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更加有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黃陵縣黃陵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