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塑造學生人格,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關鍵時期。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進一步凸顯,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的德育觀念,利用有效的激勵策略去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此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小學生年紀小,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時要巧妙運用激勵策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本文就以小學班主任如何在德育中實施激勵措施進行簡要介紹,以供參考。

一、轉變德育觀念,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

在開展德育中,班主任應轉變傳統的德育理念,創設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首先,班主任要尊重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掌握全班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后,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對不同學生實施差異化的管理,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在此過程中,可合理運用激勵方法,以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在校期間,班主任還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行為典范。比如,在教室內看到垃圾時,主動拾起放入垃圾箱內,尊老愛幼等。長此以往,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影響,從而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二、通過激勵措施,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

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學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目標之一,只有具備良好的自律性,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進而實現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 。為此,班主任應將激勵策略的實施重點放在提升學生自律性方面。比如,班主任可以要求學生輪流負責班級管理工作,讓全班學生都能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讓每個學生都了解德育知識。待輪值結束后,在班上評選出班級管理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十佳學生”,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采取這樣的激勵措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自律性,并且還能培養他們對集體的熱愛,從而增加集體榮譽感。

另外,班主任可安排學生制作自律表,把自己每日需完成的學習計劃與生活規律記錄下來,要求他們根據自律表去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樣學生的競爭意識被激發出來,都積極參與到自律活動中。班主任還可以鼓勵學生堅持每天在課后做一件與德育相關的事情,并做好記錄。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對德育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三、將德育融入到現實生活

目前,小學德育中大部分素材與內容都源自我們的日常生活。為此,班主任在實施激勵策略的過程中,要重視其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程度。這就表示班主任應該要考慮到德育的現實意義,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德育工作。這樣不僅讓學生認識到德育的普遍性,而且也能提高老師德育工作的效果。比如,團結合作屬于小學德育中的重要內容,而良好的合作精神也是個人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應具備的良好品質。為此,班主任可圍繞團結合作這一主題開展德育工作,并采取相應激勵措施。老師先將班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統計學生最感興趣的課題。然后,老師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各組成員自主討論,制訂活動方案,并加以落實。最后,學生在班上匯報活動結果,由老師與全班學生共同評選出最佳合作小組。

總之,小學階段是培養小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小學德育在小學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班主任應采取有效的激勵策略實施德育工作,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其在德育實施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律性。當然,激勵措施有很多,這需要班主任積極去探索和鉆研,將德育工作與激勵策略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充分發揮出德育工作中的育人作用。

作者單位 安徽省肥東縣店埠學區中心學校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