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課程是學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課程的開設是學校的活力所在,特色課程的實施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特色課程的實施包含開發方略和運行方略。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發與運行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特色課程,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創新性表現,而且是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特色課程是有特點的校本課程,特色課程的開設是以學生的特殊需要為出發點,學校文化的活力在于有高質量的特色課程。近五年來,在特色課程組的科學策劃下,我們先后完成了陜西省規劃課題《“西安坊上人家”特色課程創建與實踐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西安地名文化特色課程建設研究》、西安市規劃課題《跨學區特色課程共享機制行動研究》,獲得了特色課程實施的一些基本經驗。

一、特色課程實施的現實價值

特色課程創建符合新課程建設的要求,也符合教育教學差異化教學中的原則,特色課程的實施不僅在于豐富課程建設理論體系,而且在于為學生學習提供感興趣的課程資源,激發學生興趣,提供選擇,拓展視野,豐富學習生活,為教育教學特色化發展做出貢獻。

通過學習與實踐體會,我們認為有三方面的價值意義:

1.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價值。特色課程的開發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的興趣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滿足了不同學生成長的需求,為學生的特色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價值。通過特色課程開發,培養了教師課程開發的意識與能力、科研意識與能力,使教師有了自己的課程主張,有了自己的課程系列,有了自己的課程做法,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綜合提升,使教師由原來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實施者,使教師在特色課程的開發中享受職業的幸福。

3.支撐學校文化發展的價值。特色課程支撐著學校的辦學特色,特色學校的生命力在于有高質量的特色課程,特色課程建設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內涵基準和核心競爭力。特色課程的開發與運行,完善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

二、特色課程的開發方略

在近五年的特色課程創設實踐和課題研究中,我們獲得了特色課程開發的四項核心方略。

1.背景調研。開發特色課程必須進行背景調研。在《西安坊上人家》《西安地名文化》特色課程實施之前,我們調研了國內外特色課程的實施狀況,了解了省市課改政策、學校課程方案,深入調研了西安的文化背景,特別是對學生文化底蘊與需求的狀況等進行了行動分析和策略分析,為特色課程的有針對性地實施奠定了基礎。

2.明確目標。目標是特色課程實施的導航,特色課程目標的確定要有法有據,要遵循可行性、具體性和層次性的原則。在《西安坊上人家》和《西安地名文化》特色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相結合的要求,站在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高度,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學達成目標,為課程的實施指明了方向。

3.精選內容。特色課程內容即教材,要堅持正確價值取向,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遵循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則。在《西安坊上人家》特色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結合初高中學生的差異性,選擇了坊民歷史、坊民習俗等八個板塊的教學內容,兼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需求,這樣為課程的連續實施搭建了知識階梯。

4.創新形式。特色課程的實施要實現基礎性課程和特色課程的融合,教學方式要不斷創新,不能流于傳統樣式。在《西安地名文化》特色課程開發中,我們采取了調研體驗、專業課、微課、QQ交流、文化沙龍等傳統方式和創意形式,還加強了與陜西交通電臺的聯系,為課程實踐和課堂形式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特色課程的運行方略

1.調研體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兩次赴上海學習,激發了我們開展特色課程的動力,也為特色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可觀的參照;多次進行文獻查閱,為特色課程的開發和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營養。調研體驗,本身就是一種課程實施,在西安回坊文化和西安地名文化的調研中,我們懂得了“地方性在地資源,是特色課程建設的關鍵”。調研體驗,是特色課程建設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因為成長中的學生需求是多元的,參與課程建設的教師是不斷變換的,學校課程資源是不斷發展的,摸底體驗過程一定與特色課程建設過程相生相伴。

2.培育師生。特色課程建設的真正主人是師生,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視野和課程能力直接關系到特色課程建設的成效,在開展《西安坊上人家》和《西安地名文化》特色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也有過疑慮與困難,上海黃浦區課改辦韓立芬主任給予了我們無私的及時指導,為我們走出迷霧點明了方向。特色課程文化是學校和教師提供給學生在學校期間得以獲取知識、能力、人格以及學習經歷等一切活動的精神產物,是學生主動學習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文化特質。特色課程建設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以師生發展為核心”的學校課程文化。特色課程需要培育,教師可以根據在地資源和一些基本技術、基礎路徑開發特色課程,教師還可以根據特色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評價反思,及時讓課程更加適應學生。學生和教師都是特色課程建設的原點,學生對課程的喜歡度、教師在課程建設中的發展決定著特色課程的生命力,體現著課程的價值回歸。

3.創建精致模式。我們在調研課、專題課、文化沙龍、網絡交流等形式的開展過程中,始終以西安回坊文化研究、西安地名文化研究為線索,形成了簡約化的思維活力課堂教學模式,為其他課程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課程模式,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經驗積累的再創造,是學校課程文化和辦學特色的一張名片。課程模式的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積累,需要學校與教師的“用心”與“堅守”。

4.實現共享價值。西安回坊文化和西安地名文化的研究,由本校課程實施推廣到大學區實施,不僅滿足了本校學生的精神需求,而且也照顧了區域學校學生的生活關切,讓特色課程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共享。通過在西安市二十五中和回民中學對“西安坊上人家”特色課堂的成功舉行和課題研究的檢驗推廣,讓我們明白特色課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學生共享,可以走出校園,走到更大范圍,成為師生喜歡的課程資源。特色課程的共享必須經過普適化、具象化、本地化的改造。

5.積極進行評價。評價,是特色課程實施的助推劑。特色課程的評價包括課程實施前的評價、課程實施中的評價、課程實施后的評價,各階段評價應有所側重,手段應多樣化。在《西安坊上人家》和《西安地名文化》特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進行了多維度跟進評價,將過程性評價與質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助推了課程的深入發展。

四、特色課程實施的反思

當前國內外對特色課程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我們在近五年的實踐中也獲得了一些粗糙的經驗,對特色課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并得到了實踐的檢驗與證實。接下來,我們應該將這些經驗轉變為普適性理論加以推廣。回想近五年的艱辛歷程,我們有苦水可言,但更有合作中的快樂,成長中的幸福,走著走著,我們逐漸看到了更美麗的自己。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