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教室里的經濟學課程
作者:梁 峻
發布時間:2019-04-10 14:43: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08年,我所在的西安高新第四小學加入了新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陸續規劃設計了包括“營造書香校園、構筑理想課堂、培養卓越口才”等十大行動。這些行動中,難度最大的當屬“締造完美教室”了,這一行動涵蓋面極廣,通過班級文化的營造、讀書活動的開展、良好習慣的養成、全人課程的確立、生命故事的敘述,從而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2014年,從未帶過一年級的我為了研究“締造完美教室”這一課題,帶領51名天真活潑的小朋友,走上了這條充滿艱辛探索與無窮樂趣的道路。走到現在的五年級,如果有人問我:這個課題中最富有挑戰性的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課程的研發與實施,尤其是涉及班級管理、道德教育、財商意識及自理自控能力培養的經濟學課程。
1
一年級結束后的暑假,我反思了之前的班級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初步確立了下個學期的課程構想,其中重點研究的是經濟學課程。毫不夸張地說,構想這門課程耗費了我大量的腦細胞,因為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之前只在《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一書中見識過雷夫的經濟學課程,但其實施的目的和方法大多不適宜中國國情以及小學低年段學生。本來是想等學生年段高一點再開設這個課程的,但我在班級管理中遭遇了瓶頸問題——缺乏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
因為以前從未帶過一年級,在學習其他老師教學經驗時,發現他們最常采用的是獎勵糖果零食或是積貼紙換獎品的方法,還有向新教育的榜樣教師學習的發放表揚卡和寫表揚信這些非物質獎勵方式。起初,我也嘗試著采用了這些方法,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獎勵糖果零食的方法遭到了家長的反對,他們說孩子正在換牙期,不能多吃這些東西,想想也對,于是取消。貼紙呢,只對部分學生有效,有些學生對此根本不感興趣,得不得無所謂,激勵無從談起。表揚卡和表揚信剛開始收到時學生還比較感興趣,時間一長,也就失去新鮮感了,激勵效果大打折扣。況且這些獎勵的實施方式隨機性比較大,什么上課積極發言了獎一個,好好吃飯了獎一個,做了好事獎一個……缺乏全面系統的評價標準和獎勵機制。
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促使學生長期有效的自我約束及自我管理呢?我想到了雷夫的經濟學課程。李亞敏老師在指導新教育實驗的老師們做這一課程時是這樣提醒大家的:
我們在教室里做經濟制度的目的和雷夫的有什么不同?應該注意什么?
根本的差異是:1.理財;2.管理。
我們在實行時,必須明確我們的目的是什么:管理?理財?如果是管理的話,就必須清晰,自律和他律; 如果是理財為重,就要提供相關的理財方面的知識以及制度模擬。
我想,對于小學低年段學生而言,經濟學課程的目的應該放在管理上,等到了小學高段,就可以把重點放在理財方面了。厘清了這一觀點后,結合之前我已經運用得很熟練的班級管理架構——組長負責制,開始探索以小組為管理單位、以培養自理能力為目的、以獎勵積分為主要手段的經濟學課程。
2
課程設計伊始,我和幾位從事金融相關職業的家長溝通了一下,請他們做經濟學課程的顧問,在課程資源、課程形式上提供比較專業的意見。一位家長幫我聯系了離學校不遠的一家交通銀行支行,那位精明能干的女行長特意抽時間來學校,與我就帶領同學們參觀銀行事宜進行了商議溝通。原來,交通銀行本來就有“小小銀行家”這個活動項目,屬于發展潛在客戶、提高知名度的一項舉措,畢竟小朋友們的資金量有限,他們不是重要客戶,但這樣的做法是很有前瞻性的。
我們聊得很投機,關于兒童理財能力的培養訓練,關于教育方式的多樣化,也大概商議了參觀的時間和內容。第二周我又抽時間去了趟這家銀行,進一步了解了他們設計的活動內容,提出了修改意見,基本定下來了。
2015年9月12日上午,我們將學生分成兩撥,分批去參觀這家銀行,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引領下,一起參觀了銀行的營業大廳,聽工作人員講解柜臺、理財區、填單臺、叫號機、自助機的用途……孩子們的好奇心一如既往地強,問東問西,幼稚有趣的問題往往會逗得我們這些大人忍俊不禁。
根據事先設定好的程序,參觀完畢后,我們去二樓會議室進行一系列活動,先是填寫調查問卷,然后聽銀行的一位主任叔叔講解貨幣知識,最后是針對前面講解的貨幣知識,進行有獎問答。這個環節很熱鬧,小朋友們小手如林,因為能夠回答出的都會得到一份禮品,所以大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特別高。從回答情況來看,聽講還是比較認真的,而且在獎品的激勵下,膽大膽小的都躍躍欲試,場面很是熱鬧。
在孩子們初步涉及了金融貨幣的知識后,我們設計并制作了班級虛擬貨幣,制作了小組量化考核表,也叫個人財富記錄表,組員由組長、組長由輪值班長負責考核并填寫,考核內容涵蓋了學習、紀律、衛生勞動、體育鍛煉、每月一事五大方面,考核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及行為習慣,其綱領性目標就是新教育實驗的道德發展圖譜。
為了更好地指導“締造完美教室”工作,更好地形成學生的道德人格,新教育實驗提出了道德發展圖譜,也可以稱為新教育道德人格發展的三境界六階段學說。我們認為,人的道德發展,會經歷自然功利境界(包括逃避懲罰和渴求獎勵兩個階段)、習俗規則境界(包括“我要做個好人”和“我要捍衛游戲規則”兩個階段)和道德仁愛境界(包括將心比心與惠澤天下兩個階段)這三個相繼的境界(六個發展階段)。
“在一二年級,孩子們被引導‘我要做個好孩子’。因為在實際開端時,孩子往往受制于自然功利境界,為得到獎勵和逃避懲罰而努力。但道德的引導總是先行一步,應該讓孩子們把目光超越行為主義的標準,朝向‘我要做個好孩子’這個更高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列出‘一個好孩子’的德育目標讓他們踐行。”——干國祥
評分標準主要由我來確定,因為學生年齡太小,無法進行復雜的計算,所以我盡量設計得簡單一些,例如每天按時上交作業加一分,晨練一次加一分,個人衛生檢查合格加一分,作業書寫得一顆星加一分等,組長因為肩負管理任務,每周發給五分職務津貼。每周五各組核算得分,發放毛蟲幣。
3
2016年1月的期末班級敘事上,我們隆重表彰了個人財富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同學,前二十名獲得了參加交通銀行“小小金融家”課程的殊榮,第二十一到四十名也得到了獎品,獎勵面還是比較大的,目的就是讓同學們更有積極性地進行自我管理。
從二年級第二學期開始,我要求學生繼續填寫關于在家表現的每周自檢表,這張表格一年級時填寫過,二年級假期時也填寫過。現在繼續填寫的原因是,從家長那里得知,大部分孩子在家里還是缺乏自控力,有的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不能堅持課外閱讀或練琴,有的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總是要家長跟在后面不停地嘮叨。我將這張表格的填寫情況也納入了班級的量化考核中,根據表格的填寫情況給學生加分,以此激勵他們在家里學習如何自我管理,而不要總是靠家長嘮叨,既無效又影響感情。家長只需要每周填寫意見就可以了,對孩子本周的表現做個評價,表揚進步之處,同時指出需要改進之處,讓孩子每周都有成就感,同時也定好繼續改進的目標,將問題逐個擊破,真正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
每周一收上來自檢表之后,我都會仔細批閱一番,對于填寫態度認真、內容詳盡屬實、家長評價中肯的表格,給予滿分10分的獎勵,有不足之處的,指出后酌情減分。實施不久后,部分家長就反映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明顯增強,其實很多家長也采用過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只是往往不能堅持下來。所以,對于低年段學生,無論用何種方法培養習慣都不是短期內可以奏效的,必須要長期堅持下去。我也在家長會上講了,這張家庭自檢表要一直填寫下去,直到家長認為孩子已將良好的習慣完全內化為自覺的行為了,才不再填寫。
經濟學課程實施到目前這個階段,對于培養學生時間管理和行為管理能力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效果。接下來就是繼續鞏固和細化的階段了。從三年級開始,這一課程將會逐步側重于理財能力的培養,我們將嘗試把毛蟲幣轉化為真正的貨幣,進而帶領學生系統地學習貨幣金融知識及如何理財的具體運作方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高新第四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