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中華民族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因此,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尤為必要。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高職語文教學 滲透

引 言

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深沉厚重,在人類文明史中絕無僅有,是我們的精神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源泉。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和發展,高職是進行文化傳播發展的主要陣地。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職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肩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畢業生。

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了歷代先賢的心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高職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在經濟全球化的驅動下,中華民族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參與世界舞臺上的合作與競爭,是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實現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中華兒女為之奮斗,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重要的歷史責任,多了解和學習掌握優秀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使大學生的人生觀發生了巨大變化,價值觀被扭曲,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加強對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引導,有利于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培養和樹立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使他們對人生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規劃,有利于引導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

高職院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關注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高等職業教育得以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市場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更重視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但往往輕視文化課的教育。久而久之,會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的下滑,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影響育人效果,使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缺乏持續的動力。從學生自身而言,為了能順利畢業及受就業壓力和經濟的影響,往往也不太注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教師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免有厭煩情緒,不利于教師在教學中融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高職語文中有許多經典的古詩文,其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古詩文與現代白話在語法、構詞、詞義等方面均有明顯差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比較吃力,他們從心理上不愿意花時間去學習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也就忽略了其所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這也使得教師無法有效地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

高職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

高校寬松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學生盡情感受高職語文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入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多見于經典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中,通過高職語文教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大有可為。

1.教師加強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力度。

高職語文教師只有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才能更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給學生。教師應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力求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娓娓道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到言傳身教,使學生理解這些道理。努力成為一位學識淵博、溫文爾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高職語文教師。

2.經典文學作品的選取更具典型性。

具有厚重精神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經典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研究的重點是人的生存問題。講解作品中的人物時,分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人應該怎樣生存及如何突破生存困難,尋找生存辦法,這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在作品講解時,從精要部分出發,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切入,認真闡述人生的真諦,將難以理解的內容融于淺顯易懂、催人奮進、努力拼搏的實例當中,以情感人,努力培養學生敢于迎難而上、勇于登攀高峰的意志品質。

3.合理展現杰出人物的人格精神。

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所展現的人格精神,對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這些名人都具有超凡脫俗的品格氣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熠熠生輝。例如,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孜孜不倦,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倔強不屈,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矢志不移,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強環境適應能力等。教師在講解時,要重點分析這些名家如何根據當時的生存現狀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創作出了千古名篇,展現出自己堅定的人生信念。學生透過這些名家成長歷程經歷的種種磨難,跌倒又爬起之中獲得精神的洗禮,對他們的人生信仰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4.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

高職院校的很多學生由于缺少職業生涯規劃,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缺乏理想和追求,導致學習被動應付。針對學生的這種現狀,在教授楊炯《從軍行》時,我先是與學生聊起了就業的話題,當大家七嘴八舌爭論所學專業職業競爭力,說很難有什么發展潛力時,我適時加入討論,幫他們分析文章。當時的形勢是連年征戰,人們要實現報國之志就要到苦寒之地,此詩字里行間抒發了作者立功邊塞的志向和不甘庸碌此生的胸襟和抱負。而我們生逢這樣一個和平又偉大的時代,只要胸懷抱負,目標明確并為此努力奮斗,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任何專業,只要學有所專、學有所長、學有所成,就一定能夠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立雄心壯志、建豐功偉業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5.增加古文字和書法的教學內容。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適當穿插古文字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構形法、構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義,充分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形意線條之美,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其中。魯迅先生曾說,漢字的基礎是象形。象形字就是通過摹寫客觀物象的形體來表義。例如,“烏”字與“鳥”字,“烏”是將“鳥”頭上的一點舍去,這一點表示眼睛。為什么畫“鳥”不點睛就是“烏”呢?象形造字法,關鍵是要抓住形象特征。“烏”全身都是黑色(脖子下方有白羽毛的稱之為鴉),烏的眼睛也是黑色,通體漆黑一團,似無眼睛,所以“鳥”字點睛,“烏”則不見其睛。書法是和漢字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門獨特藝術。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字字精到,“之”字各具姿態,一字一形,可說是匠心獨運。章法布局奇巧,前松后緊,處處透出晉人風韻。作品中流露的是傳統文化中的溫婉和美,讓觀者有一種如沐春風、難以言表的愜意舒暢,而這正是書法家深厚修養和高尚情操的自然流淌。

結 語

高職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啟迪大學生的心智,提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具有中國現代文化意識和勇于創新、敢于創造的當代大學生,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和發展添磚加瓦。人無精神不立,國無文化不強。只有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此為根,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才能真正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劉曉慧:《淺談大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交融》,《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250-252頁。

[2]張曉:《高職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滲透》,《語文建設》2016年第9期,第9-10頁。

[3]米曉燕:《國學視域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綏化學院學報》2016年第12期,第122-125頁。

[4]焦鳳華、吉毛太、應成榮:《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文學教育》2017年第12期,第50-51頁。

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