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國家的教育評價存在著理論基礎薄弱、評價功能狹窄等方面的問題。本文以我國高職教育評價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研究和比較研究,我國高職教育評價需要加強高職教育評價體系的研究,完善評價理論體系,發揮評價功能,從重選拔轉為重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評價理念,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將質量評價與政府財政撥款相結合。

[關鍵詞]高職教育 評估 問題 改進

引 言

教育評價研究的主要發展趨勢由重視判別結果的總結性評價轉化為重視改進的形成性評價,其評價工具由以往的孤立單一轉為系統化。我國的高職院校應構建以評價為主要方式的教育質量保障系統,協助學校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動,保障學校教育活動的秩序,使社會多樣化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教育評價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環節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推動著學校管理模式的優化,同時使學校的管理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科學化的質量評價幫助學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能對學校的各項活動的判斷和驗證更具有針對性,及時發現管理中的不足,然后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進,使學校的教學管理穩步向前推進。

高職教育評價存在的問題

教育評價作為改進工作的方式,在教育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有時由于評價方法的不恰當,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種情況下學校會抱怨外部質量評價行為使學校壓力增大,雖然強化主管機構對校園管理的控制,然而并未達到改進與完善的目的。所以我國教育評價的現狀還是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問題,具體如下。

1.評價理論體系有待完善

教育評價體系是教育評價有序開展的保障,對實現教育評價具有規范和引導的雙重作用。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應由高職院校、社會代表及第三方評價機構人員共同組成。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評價體系主要由教育部和各高校代表構成,忽略了第三方評價和社會評價,造成第三方評價和社會評價的參與度低,使評價體系中的數據來源不全面,針對性不強,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設計不夠完整,指標界定不清晰,難以客觀地反饋評價信息等問題,這些都影響著高職院校教育評價的準確性。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評價體系是極其獨特的。職教學生的就業企業,也是職業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業企業對學生學習效果及能力的反饋,對學生的知識應用給出的評價,有利于學校改進辦學策略和教學方式。依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的辦學職能健全評價體系,著眼于校園與課程,同時考慮社會因素。

2.評價范圍有待加強

教育評價所能夠實現的功能涵蓋以下內容:以選拔和鑒定為前提,發揮激勵的導向性作用,加大監督與檢查力度,做好調節與診斷工作。斯塔弗爾比姆指出,以評價為契機,旨在改進與完善,而并非以證明為目標。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數量與日俱增,這將進一步凸顯教育評價過程中的鑒定及選拔功能,但其中選拔性功能明顯高于其他功能,而作為評價的改進功能則被忽視。教育評價中的鑒定與選拔功能強調教育結果,卻忽視了教育過程,不重視改進教育工作及提高教學質量,導致評價功能沒有一個清晰定位,使評價變成了篩選的手段。

最常見的教育評價是打分制,把分數變成了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成了激發學生求知動機的阻礙。著眼于教育心理學,可將學生學習動機劃分為以下類型:第一,外在動機,旨在獲取外在的獎勵,使學習的動機被激發出來。第二,內在動機,由于喜歡活動,或者對活動存在興趣,學習的熱情被充分激發出來。實施打分制會造成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他們內在的求知動機發展遭到阻礙。將分數當作評價教師與學生的標準,會影響師生雙方的積極性。

3.評價標準價值取向有待改進

歸根結底,教育評價意味著有效判斷教育活動的過程,評價教育的價值應有相應的標準。在評價過程中,教育評價標準應發揮核心作用,成為有效衡量。發揚人本主義精神,通過教育評價更好地教育學生,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但受當下社會應試教育思想的沖擊,教育評價的本質變成“重視成才、忽略成人”,即忽略學生的品德發展。對學生的評價要具備綜合性特征,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素質,使其修習相應的課程,獲取優異成績,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增強學生的藝術素養,提高其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水平。不能將教育評價的重點單純地放在成績、考試、書本知識這些方面,這樣不僅阻礙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偏離了教育評價本質。

4.評價模式應多樣化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評價模式應有所改進與完善,倡導加入質性評價方法,有機地結合定量法與定性法。定性評價結果籠統,彈性較大,難以精確地把握,很難在教育實踐領域中普及。教育評價依然以量化考核為主。采取能夠量化教育活動的考核手段,有效地搜集和妥善處理有關數據信息,獲取相應的分數,以分數為依據羅列等級。教育評價要遵循客觀性原則,而量化考核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客觀性而使它成為備受推薦的評價方法。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存在關聯的教育評價均能夠被量化,數字成為評價結果的表現方式。

高職教育評價的改進對策

1.深化理論分析,健全理論評價體系

目前教育界研究評價理論時多以國外已有的成果為基礎,加強教育評價的理論分析,使其日趨完善。規范教育評價的分析范式,以其范式為介質,為教育評價奠定理論基礎,為優化評價模式提供支持,在技術方面予以協助。立足于實際,汲取國外的優秀成果,與我國的現階段需求相結合,找到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評價理論結構,在教育評價方面要注意理論聯系實踐,以實踐為契機,驗證其理論的合理性,不斷補充、改造和升華教育評價理論。多元的教育體系需要多元的評價標準與之相適應,只有在多元的評價框架之下,不同類型的學校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由此開展的評價活動才不會與良好的評價意愿背道而馳。

2.發揮評價的重要作用,由重選拔轉變為重改進

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教育評價提出更高的標準與更嚴的要求。在定位教育評價功能時要以客觀評價為前提,以選拔為主體,以調控為核心,以實現個性化為目標。在應試教育背景之下,應試思想的選拔性功能明顯。因此,要全方位發揮評價的作用,引導教育評價由注重選拔的功能轉變為重視改進與發展的功能。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使學生在評價時明確自己的優缺點并改正。第二,教師在評價時獲取更多相關評價對象的數據信息,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借鑒。

職業技術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從業資格方面的培養,這也體現在教育評價的活動中。美國職業教育協會的質量認證標準規定,要將教育評估與學生的從業資格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順利獲得從業資格且順利進入某一工作領域是評價職業技術教育質量最基本的標準。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實現評價方式從單一到多元的整合,促進教育評價活動的順利開展,確保評價的科學客觀。

3.重新樹立評價觀,堅持以人為本

教育的本質是推動個體的全方位發展。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評價是必不可少的構成環節,旨在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要注重教育活動中的主要參與者——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評價觀,這意味著基于教育評價的整體流程將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放在首位,作為教育評價的終極目的,將其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

教育評價在精神方面的內核是促進人的全方位發展,發揮上述理念的導向性作用,廣泛地開展評價活動,為促進與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便捷的條件,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優化創新思維創造環境,使現代化社會對于創新型及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得到滿足。制訂并完善教育評價標準,根據學生的核心素養,制訂教育質量標準。對人作出準確評價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評價前要把內在和外在的結合起來,不能只以學生的成績來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發揮以人為本的理念導向性作用,采取存在差異的教育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4.改進評價方法,教育評價與政府財政撥款相結合

以教育評價方法作為紐帶,有機地將評價的原理與結果結合起來,有效的手段能使評價的結果真實客觀地體現評價活動。雖然定量評價能通過數據準確地表現評價結果,但教育評價中有很多難以量化的內容需要用定性的方法,一味地使用定量評價容易造成評價結果失真。定性評價的參與正好可以彌補定量評價這方面的不足,使評價結果更有人性化。

教育評價的實施雖然是第三方操作,但在發展過程中官方性質越來越明顯。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將教育評價的結果與政府財政支持相結合,通過國家認證委員會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代表國家行使教育評估權,將每次評估的結果統計上交給國家教育管理委員會。只有在評價過程中表現優秀且改進態度良好的學校才有機會申請政府財政支持。這樣很好地將政府與評價結果結合起來,教育評價在教育活動中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這極大地緩沖了政府與高校在教育經費撥款中的矛盾,也提高了高校參與評估的積極性。使第三方評估變成資源配置的新主體,政府充當裁判員的角色,降低干預的程度。

結 語

縱觀教育評價的現實情況,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發揮評價思想的導向性作用,優化評價的方式,健全多元化評價體系,使教育評價得到快速發展。實現評價體系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使知識經濟時代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充分激發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政府的適當干預政策更有利于提高參評學校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評價體系,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讓第三方評價加入進來,加強教育評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使教育活動中的各成員均參與評價過程,消除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隔閡,使其對立的關系發生本質上的轉變,營造良好的評價氛圍,最終發揮教育評價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志軍:《教育評價的反思和建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59-64頁。

[2]胡中鋒:《教育評價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3]丁瑞常、劉強:《芬蘭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探析》,《比較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第55-56頁。

[4]鹿星南、郭文良:《教育評價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教育探索》2015年第4期,第7-10頁。

[5]周家榮、李慧勤:《教育管辦評分離:基礎實質》,《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7卷第17期,第16-17頁。

[6]沈玉順:《課堂評價》,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81頁。

[7]董仁忠、傅建東:《推動行業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治理》,《職教論壇》2010年第31期。

[8]李子江:《論現代教育評價的發展趨勢》,《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第2期,第15-18頁。

[9]陳玉琨:《教育評價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頁。

[10]陳振華:《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反思》,《教育發展研究》2009年第18期,第84-87頁。

[11]顧紅、聶云:《淺析高等職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12]楊應崧:《高職評估工作需要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改革》,《職業技術教育》2000年第33期。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