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師生關系是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有著獨特的特點,對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從社會學視角分析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對雙方的作用,深入剖析師生關系的現實狀況,力圖從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加強有效溝通、滿足學生內心需求等方面給予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社會學 師生關系 優化 策略

引 言

師生關系作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之一,對教師與學生雙方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師生雙方在知識傳遞、情感溝通、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影響高職院校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也無法滿足高職院校的教學需要。高職院校的師生關系既具有社會學視角下一般人際關系的特點,又具有自身獨特的性質。因此,從社會學角度探索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策略顯得十分有必要。

社會學視角下師生關系的作用

1.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構建健康的精神世界

人作為一種高級的情感動物,在掌握生存技能、獲取知識時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其性格和情感的形成也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的固定模式。師生關系作為現代教育的特殊產物,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構建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教育本質上就是要給予青少年一種不同的情感認知,為他們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

處于不同年齡的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情感和心理的需求不盡相同。縱觀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都是帶著高考失利后的遺憾與自卑進入校園的,這就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寬容,逐漸建立起以信任為基礎的師生關系,同時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界和學習氛圍,使學生時刻能夠保持自信和樂觀的狀態,才能讓其更加自由地展現自我,從而打造出一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2.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好教育教學的催化劑

大量的研究表明,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好教學工作的催化劑,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一個溫暖的眼神、淡淡的微笑、富含深意的語言鼓勵等,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同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積極回應、認真投入地學習,也會讓教師感到欣慰和滿足。因此,基于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任關系,可以同時作用于教師和學生雙方,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也可以使教學相長真正體現在教育的整個進程中。

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于在高職院校數十年的從教經歷,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現狀的綜合分析更具有針對性,由于受教育制度、社會環境、教師素質及學生學習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師的社會地位、權威逐漸淡化,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向師性減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制約關系變得緊張,互動越來越少,隔閡越來越大。通過分析,高職院校的師生關系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代溝的逐漸擴大

代溝一詞來自于美國人類學家米德的《代溝》一書,泛指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在思維方法、價值觀念、生活態度、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的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代溝的形成是因為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等諸多因素造成的,由于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就高職院校師生關系而言,學生自卑、學習習慣欠缺、自我意識凸顯等特點,其對教師的世界了解不夠透徹,也并不認同教師勾勒的是自己所希望的生活,不甘心服從,但自己又不得不去遵守成人世界里的種種規定。社會學視角下,由于這種矛盾關系的存在,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上的差異,無疑是造成師生之間代溝擴大的重要原因。

2.被動服從式的師生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傳統觀念下的尊師重教、教與被教的師生關系已逐漸被時代發展所改變。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應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然而,在現階段以考試為主要評價手段的教育環境和制度下,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主導者,掌握著學生,學生對于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也只能聽之從之,久而久之,學生在這種“習以為常”的關系中喪失了自我,形成了被動式的服從關系。長此以往,教師心理上的“順理成章”造成學生的主動性消失,“奴性”顯露,不利于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更無從談起對其個性的培養。

3.師生情感溝通的缺失

傳統尊師重教的思想,鞏固著教師高高在上的地位,規范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形成一種專制的師生關系。然而從當前的社會學視角下分析,由于社會環境的改變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多元化,獨立意識增強,教師的權威地位被改變,學生對教師不再像過去那樣言聽計從,開始評價和驗證教師所授知識的正確性,以尋求心理上的滿足。這種變化使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更加少,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與教師不變的教育理念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也因此成了師生關系突出的問題之一。

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優化策略

1.有效溝通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

有效溝通是指雙方利用多種方式將想法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以使對方更好地接受,以達到共同目的。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是建立在和諧關系基礎之上的,是達到教育目的的前提條件。

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多為“90后”“00后”,由于年齡上的“鴻溝”,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呈現出被動、功利的特點。“90后”“00”的學生青春洋溢、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烈,沉溺于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習慣于享受和被照顧、被鼓勵,這也映射出其自私、固執、叛逆的特點,在與教師的交往中緊閉自己的內心世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即使有互動,也僅僅是課堂提問、課下問候等,僅有少量學生會主動與教師交往,交往的內容仍然是課程、考試、成績等功利性問題,缺乏心理層面的情感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立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

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首先要營造和諧平等的溝通環境,選擇寬松、友好的溝通環境和時機,針對不同性格不同特質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避免學生產生戒備甚至逆反心理。其次要精心組織溝通的語言,對溝通的內容進行“加工”,盡量使用學生能夠聽懂且感興趣的語言或典故,采用幽默的表達方式,使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產生共鳴。最后要采用多元化的溝通渠道,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內容選用不同的溝通渠道,既可以是面對面溝通,也可以是信息化的溝通,如電話、微信、微博等,好的溝通方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更為全面客觀地發現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心理方面的問題,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為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供依據,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構建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

2.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

美國一位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其認為促使人產生某種行為的動機依賴于人的需要,進而影響人的行為。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年齡、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對事物看法存在不同。教師容易依靠自己的經驗評價學生的行為和想法,評價未必準確,這樣的評價會影響教師判斷,造成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的交往障礙。

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時,作為教師要主動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掌握學生的實際需要,從學生的內心需求出發,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滿足學生的需求。首先,教師可以采取換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真實想法,用心去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分析和發現問題背后的原因,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其次,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布置適當的任務,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師生合作或生生合作共同設計、組織、實施,教師在活動中充當參與者、支持者,真正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樂趣與喜悅。最后,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做好學業或職業規劃,教師以監督者的身份鼓勵學生踏踏實實地向自己的目標邁進,享受實現目標的成就感,這也會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感恩之情。

3.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核心

教師的專業素養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如果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便能夠贏得學生更多的尊重與信任,體現向師性。教師的言行成為學生積極模仿的榜樣,為師生間的溝通奠定了良好而穩固的基礎。

首先,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學習,讓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更要勇于創新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始終對自己的課堂保持新鮮感和吸引力。其次,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刻認識學生的個人需求、人格尊嚴和價值觀念,切實維護學生的權益,用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愿意溝通,樂于溝通,拉近師生彼此的距離。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保障

校園文化體現著一所學校的體制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拼搏向上的精神狀態,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保障。

教師可以利用校園文化中的重要內涵影響學生的發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提升學生的自豪感,一方面校園里安全先進的物質環境,保障著學生的身心安全、心情愉悅地投入學習,另一方面優美的校園環境、整潔的教室布置、先進的實驗器材等能夠激發學生對學校的眷戀和對教師的愛戴。其次,校園里科學健全的體制制度文化使學生感受到規章制度的重要性,通過入學教育、班級管理、校園宣傳、專題活動等讓學生熟識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樣既可以加強對學生的規范管理,又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律意識和規則意識,提升個人的道德品質。再次,校園里陽光青春的精神文化,使學生真正理解心靈美的重要意義。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積極引導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從而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更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結 語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優化高校師生關系已成為高校管理者關注的重要課題。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師生溝通,滿足學生的內心需要,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學校里有幸福感、滿足感、愉悅感與成就感,激發學生向上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楊梅:《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實施創新教育》,《科學咨詢》(科技)2016年第7期。

[2]李拉:《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師生關系》,《教育導刊》2015年第5期。

[3]劉冬梅:《高職院校師生信任關系研究——基于社會學視角》,《絲路視野》2010年第6期。

[4]李艷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視角下高校師生關系優化的構建思路》,《大學教育》2018年第8期。

作者單位: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