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教師生涯,我越發感覺到“四個支點”對一個愛生活、懂得美、有精神追求的教師成長的重要作用。

名師:引導自己的成長方向

2015年春節,黃俊老師曬博客,對自己一年的作品進行了梳理和回顧??吹近S老師一年來收獲滿滿,引來不少點贊,我有種花香蝶自來的感覺。我自從參加工作以來,除了埋頭于教案和作業外,竟然一無所獲,內心空蕩蕩的。我不斷地追問著,探索黃老師成功的秘密,原來是讀書、寫作、實踐、思考、記錄。

2016年,我自費赴華池參加慶陽市組織的愛心與教育研究會第三次市級研討會。參加市級研討會的老師大都是單位委派來學習的,而我是唯一一個主動參觀學習的老師。在華池柔遠初中,我有幸結識了岳海寧、楊宏杰等老師,受他們的影響和啟發,我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讀書和寫作之路。在慶陽教育QQ群里,有幸結識了米建輝老師,他在寧縣最邊遠的地方,默默地為孩子們筑起了“愛心家園”,也為學校留住了“童謠”,同時,他也在用溫暖的話語鼓勵著我前行。我內心感到暖暖的,一起并肩同行,一起走在專業成長的路上。

而這樣的精神感染力,影響著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培訓學習,都讓我心情激蕩,不斷追求卓越;每一次美文分享,都讓我心生羨慕,倍加努力;每一次親切交流,都讓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每一次思想盛宴,都讓我叩擊靈魂,思維碰撞……

寫作:促進我對教師職業的認同

我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畢業生,沒有985、211畢業生的光環,與他們相比,我的底子薄,思想見識、文化視野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2010年畢業分配到小學教語文,我白天聽課備課,晚上啃教育專著,夯實文化底子。

我曾天真地以為,學習無非就是模仿名師課例。于是,我嘗試走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之路……細細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我反問自己:該向名師學習什么?為什么越學越迷茫?原來,自己的過高要求和不切實際的期望使自己對個人職業實現的人生價值產生動搖。我該怎樣才能體會到做教師的意義、趣味和價值。此時,我想起了李聰老師的一番話:“只有靜心做教育,才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滿反思意識,在培訓活動中積極主動,在閱讀、學習中熱愛思考,會從生活中獲得對教育教學的某種啟示……”

在我迷茫時,教育敘事進入了我的視野,我開始尋找不一樣的教育。在身處“教師成長的迷茫”時,我記錄了《我成長的“三個關鍵詞”》《探尋教師幸福成長的“金鑰匙”》《不要“冷落”了理想》《有一種內在需要:“逼”自己上進》;在遭遇“班級管理的尷尬”時,我梳理了《培養學生做“創客”》《“以柔克剛”巧解學生頂撞》《孩子和我試比“高”》;在碰到“課堂教學的麻煩”時,我寫出了《我的“不乖”學生》《孩子,你慢慢來》《有一種更好的課堂叫“摸索”》《有一種思考叫“收放自如”》;在閱讀了教育著作后,我書寫了《做“有滋有味”的教育》《探尋特級教師成長的“金鑰匙” 》《扛起“筆桿子”來尋找幸?!贰诓粩嘤涗浿校野l現工作的樂趣,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人性光輝,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幸福,發現了瑣碎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堅定了我自身的內在力量與信念的力量,學會了自我啟迪、自我教育、自我培養,促進了我對教師職業的認同。

閱讀:點亮專業成長的燈塔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燈塔。我走上工作崗位不久時,心中的偶像是賈志敏,從那時起,我就決心做這樣的教師。7年過去了,我深深感覺到這是一座高不可攀的燈塔,像這樣的燈塔還有蘇霍姆林斯基、愛彌兒、陶行知、于永正、李鎮西等大家,這種影響力是深遠的、持久的。

為了尋找更多的燈塔,我用閱讀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讀《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我學會了怎樣愛學生、怎樣愛這份教書育人的事業,怎樣具有人道情懷,怎樣用筆來記錄自己的教育人生和教育生活,怎樣轉化后進生,怎樣用自己的工作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讀《陶行知文集》,我明白了教是為了不教,教育就是為了培養習慣;讀《戰爭與和平》,我被一種美的力量所吸引、所感染、所征服;讀《愛心與教育》,我想到了自己與學生的點點滴滴,像李鎮西一樣,做一個有故事的老師,故事越多,自己就感覺越幸福;讀張家海老師的《找到做教師的感覺》,使我產生一種對寫作的向往和憧憬……

在身處“枯井”的時候,在遭遇成長道路“泥濘”的時候,打開一本書,我總能找到心靈的導師,走出眼前的困境。在工作遭遇瓶頸期,閱讀總能使我獲得教育智慧,找到突破困境的辦法。

閱讀能幫助我重新認識和思考似曾相識的教育場景,或課堂、或教室、或校園;通過閱讀,我的“教育場景”一一被激活、還原;通過閱讀,我學會了理解和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規律;通過閱讀,我漸漸成長為一個有教育夢想、教育激情的教師;通過閱讀,我已經認識到,讀書不是為了發表,而是為了突破自己,以名師為鏡,以前輩為鑒,點亮專業成長的燈塔。

團隊:教師成長的另一種力量

2015年,我所在的學校接通了校園網。在黃俊老師的引薦下,我受到網絡的優秀文化熏陶和感染,尤其是愛心與教育研究會博客文化的引領。當走進愛心與教育研究會的呱呱視頻社區,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愛心與教育研究會這個充滿濃郁氛圍的學習“場”,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之中。看到研究會團隊里的優秀教師,分享著自己的博客美文,我漸漸變得眼饞、心動、手癢。

我開始注冊新浪博客,學著他們的樣子,起了博客名,初步構思了“個人簡介”“習作金蛋”“教育敘事”“讀書一得”“成長足跡”等欄目。

教育博客不僅滿足了自我成長的愿望,還把我引向了讀書、踐行、思考、分享。從那時起,我的教育視野變得開闊了,瀏覽和撰寫博客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課。漸漸我知道了什么是教育幸福、自我成長,學會了積累教育故事。我的教育視角逐漸打開,教育寫作領域逐漸拓展。

是博客、QQ群等信息媒介,為我搭建了網絡學習平臺,讓我鼓起教學勇氣,且行且思,在自己的課堂、教室、學生間開啟了教育敘事,學會了自我反思,學會了抱團成長。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寧縣長慶橋鎮安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