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優秀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張 紅
發布時間:2019-03-26 09:20: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幼兒教育的質量會深刻影響人的一生,而一個民族幼兒教育的發展程度,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立足本土,將優秀的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兒教育的具體實踐中,用優秀的本土文化滋養幼兒的心靈,使優秀的本土文化成為幼兒人格塑造的沃土。
一、優秀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現代化科技社會的形成,我們生活的空間慢慢被人類科技成果及產品所包圍。兒童被現代化的物質和玩具所俘虜,他們對最常見的鄉土人情一無所知,本土文化資源慢慢退出了孩子們的生活和視野。與此同時,西方的各種教育理念涌入我國,影響著我國的幼兒教育,擠壓了本土文化的教育空間,出現了一些盲目的“西方崇拜”和“原樣照搬的極端化”傾向。幼兒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都完全西方化,使得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被忽視,以至于白白浪費,更可怕的是,這也將會造成文化斷裂。
二、優秀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對幼兒進行優秀本土文化的教育,必須在目標與措施、理念與實踐、繼承與批判方面進行進一步區分與思考,才能找到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科學路徑。
首先,必須取本土之精華。在幼兒教育中開展優秀本土文化教育,“優秀”二字是最重要的定語,識別優秀的文化,選擇正確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形式,是所有教育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不是所有的本土文化都是優秀的,在對幼兒進行教育之前,老師必須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要剔除本土文化中消極、頹廢的東西,把本土文化中最精髓的、最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介紹給幼兒。
其次,必須融教育于生活。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化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對自小就生活在本地的幼兒來說,本土文化對他們的發展具有優先的、深厚的影響。幼兒的認知發展、知識形成的動力來自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通過這種相互作用,對環境信息進行重新構建,形成自己全新的認知。
最后,必須在興趣中塑造人格。幼兒的行為是處于自發狀態的,他們沒有形成具體的價值觀,他們對事物活動的判斷以興趣為主。當幼兒對活動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興致勃勃地投入到這一活動中去,能較長時間專注于活動。人格的塑造是教育的核心,老師應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培養和愛護幼兒的興趣,并進行積極引導,讓幼兒在活動中形成積極的認知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優秀地方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具體措施
家鄉是幼兒在其中生活、成長地方,也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資源。首先,利用本土文化資源豐富課程內容。深厚的眉塢文化積淀,是眉縣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源頭活水,我們以眉縣人物、眉縣民俗文化、眉縣景觀物產等為切入點,將眉塢文化融入到幼兒集體教育、主題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各個方面,將眉塢文化與園本課程相結合,讓幼兒認識、了解自己的家鄉,讓他們從小在家鄉文化的浸潤下,培養他們獨有的家鄉文化情懷,熱愛家鄉、文化自信的情感會油然而生,這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傳承和發展本土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其次,在游戲中體現本土文化元素。我們在區域活動中引入了青銅器制作等,讓幼兒認識了眉縣文化的多樣;戶外鍛煉中引入踩高蹺,跳繩等,增強幼兒的體質,培養他們合作意識等;語言活動引入通俗易懂的歌謠、開展講述眉縣歷史名人的故事等,朗朗上口的語言、神奇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幼兒對語言的興趣,又讓他們了解了眉縣歷史人文。我們將這些幼兒喜愛的本土文化資源和形式,貫穿在幼兒的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本土文化的魅力,在發揮其教育功能的同時,激發幼兒的各種興趣,玩中有樂,樂中有學,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
再次,在體驗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幼兒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我們通過互動性的環境創設、體驗性的活動、參與性的手工任務等多種形式,注重用互動體驗的形式讓幼兒感知本土文化。
家鄉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土文化則是滋養我們靈魂的泉。當下社會,人們并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正在一點點消失。當本土文化不再滋養我們的靈魂時,我們將魂不知所歸,所以本土文化傳承教育無疑是重要的,我們要用心來做,用情來耕耘,讓本土文化走進幼兒園,讓幼兒了解本土文化的魅力,讓本土文化滋養孩子們的同時,也能被孩子們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眉縣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