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到來讓信息技術快速進入我國的教育領域,如何緊跟課程標準改革的腳步和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節奏,將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銜接和優化,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優質整合,已成為我們探討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在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校和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了解不夠充分。新課標已經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提出要求和目標,然而大多數學校領導和教師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進入校園,會對學生發展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降低學科教學質量和效率,進而影響學校升學率。二是學科課程資源不足,影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推進。要保證學科課程資源的優質性、實效性、實時性和豐富性、全面性和條理性。只有學生可以高效、優質地利用學科課程資源,才能保證學習效率和質量顯著提升。然而實際上,學校的學科課程資源較為缺乏,未能建立全面、完善的資源庫,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培養,知識架構存在漏洞,教學方式仍是以“填鴨式”為主,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不足等現象十分明顯。三是資金不足、硬件設施落后,均抑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推進。硬件設施建設和資金投入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必要前提。若是硬件設施不完善,或是資金嚴重缺乏,都會影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施。四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綜合能力較弱。在開展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其地位在教學中非常重要。然而,部分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較低,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不夠熟練,致使在備課時難以編制優質、高效的電子課件,編制出的課件大多存在形式單一、內容空洞、不具吸引力等缺陷。

二、高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作用

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生動、直觀的視頻和音頻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促進了學生對學科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加強學生對學科內容的記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研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學好學科知識夯實基礎。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途徑

高中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學科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備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教師應該將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鍛煉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實現雙重教育的目的。

為了實現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新課標理念下,新型的教學方法不再局限于教師機械設置任務讓學生來完成,而是尊重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設定相應的教學情境,并且通過所學知識和教學資源積極主動進行學習。教師在引導學生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時,要著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應用情境開展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二是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法來進行教學,實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高中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他們進行分層,充分發揮分層教學的實效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是注意觀察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在高中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階段性地調整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明確學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針對學習過程中的不足給予正確的指導和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同時,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對信息技術設備的使用能力,實現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將現代化觀念潛移默化地融合到學科教學中,從而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總之,在新課改形勢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又一次新的嘗試。信息技術在高中學科中的滲透不僅轉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而且符合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這個整合過程中,教師不僅創新了教學模式,而且提高了教學水平,使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不斷提升,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工作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