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段銜接學科融合現狀及分析
作者:楊海軍
發布時間:2019-03-26 08:57: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圍繞學段銜接、學科融合工作,通過聽課、問卷、測試、座談,參加備課組、教研組活動等方式,教研室一行4人在城區五所學校開展了視導調研工作。五所學校有兩所為新建學校,其中一所建校時間相對較長。在10天的調研過程中,觀課、議課48次,回收問卷200份,小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卷200份,組織或參加教研組活動5次,參加座談會5次,形成觀課議課分析報告2份,撰寫問卷分析報告1份,測評卷分析報告1份,調研報告1份。案例分析主要以語文學科為例:
1. 管理模式。在學校管理者層面,新課程的理念沒有真正被內化為教學管理者的理念,部分管理者還沒有真正樹立服務理念,仍然重管理輕服務,缺乏與教師、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學校的教學管理行為流于形式,停留在制訂教學計劃、常規檢查、統計學業成績、收集工作總結等環節上,而對教學的關鍵——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成長缺少關注,造成重形式輕內容,重結果輕過程的結果。
2.教師隊伍。近年來,隨著教師交流調配、新教師的補充、二孩政策的調整,五所學校教師的調配、補充、產假等較為頻繁,教師的任教年級、科目更迭頻繁,教師難以通盤謀劃六年或九年一貫的學科教學工作,教育教學工作組織安排短暫化、臨時化、碎片化。學生處在不斷的被動調整和適應當中,又因學生年齡尚小,不知如何調整和適應,造成無所適從,成績波動,偏科厭學等情況。
3. 閱讀積累。通過調查問卷發現,在200名學生參與的問卷調查中,有閱讀習慣的約占22%,經常去圖書館的學生約占31%,對作文感興趣的約占26%。學校所有班級設置了書柜,圖書館、閱覽室向所有學生開放,但圖書的借閱量和輪轉率并不高。學校圖書配備也存在一定問題,好多不適合學生“胃口”,學生自購圖書的品質參差不齊。加之,校內閱讀時間多以閑聊為主,家庭教育對閱讀的重視和引導不夠,二者之間形成了監管上的缺位。小學中高段及初中階段學生學業負擔加大,閱讀時間難以保證。
4. 寫字教學。兩所學校將語文課的最后10~15分鐘設置為寫字教學環節,練字內容跟語文教材同步。通過課堂觀察,教師和學生均不重視此環節,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教師也不作要求,學生書寫隨意,握筆姿勢、坐姿頗多錯誤,對寫字本身無多少益處。練字時的書寫態度和日常書寫是不一樣的,書寫效果也截然不同。寫字教學若不能和日常書寫結合起來,收效是不易的。再者,寫字教學不是某一科教師的職責,而是各科教師的共同職責,同樣也不是某一學段的教學范疇,而是應貫穿各學段的教學內容。
5. 教研活動。五所學校均按科目劃分教研組,體音美等科目合并設置為綜合教研組。這樣劃分未嘗不可,但從學段銜接、學科融合的角度看,又有所局限。在涉及學段銜接、學科融合等大教研方面,可打破常規,如寫字教學就可安排在跨學科、跨年級的大教研活動中。目前,幾所學校的教研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多是圍繞活動主題,一人主講,其余人簡單談看法,蜻蜓點水,少有爭鋒、論辯,“研”的成分較少。教研活動每次一個主題,“研”一次就畫上了句號,再無下文。不管研究結果,不顧研究效果,研究淪為形式,沒能解決實際問題。
6. 知識與能力。知識的銜接是顯性的,直觀易掌控,能力的銜接常常是隱性的,難以捉摸和掌控。五所學校的18節課,多表現為重知識輕能力?;A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銜接固然重要,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銜接也同樣重要。各學科的基本素養要考慮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建,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去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達成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目的,這就要求開放課程,將課程與生活、社會相銜接并融合。
7.學校、家庭與社會的銜接。學校的家訪活動多流于形式,加之家訪的覆蓋面較小,家校間的聯系并不密切。班主任對學生家庭生活還稍有了解,科任教師對學生的生活就了解較少,對家庭特殊的學生缺乏關照。
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期,家庭和學校的監管缺位,易導致學生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一些家長對孩子過分嬌慣、袒護,不讓孩子與社會接觸,導致孩子經不起挫折,受不得批評,因此學校要牽頭,讓學校、家庭與社會三者形成合力。
學段銜接和學科融合不僅僅是顯性知識點的銜接和融合,更重要的是隱性的、看不見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的借鑒和互補。學科能力的提升和遷移,從知識點著手,向能力的培養和遷移過渡,從重視教研實踐過程向過程、方法、思想并重過渡。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